人物|泰兴籍载入国史第一人
他侍奉母亲“五十载晨昏不改”,为表彰其孝行,黄桥百姓在他墓旁建起一座“顾孝子亭”,《宋史》专门为他立传,明成祖为之题写碑文,他就是大宋孝子,黄桥人顾昕。
走在千年风霜浸染的泰兴黄桥老街上,步入黄桥公园,站在庄重高耸的顾孝子亭前,一种浓郁的孝道文化,油然地从心底升起,它是那样温暖,足以驱散冬日里的寒意。
大宋孝子,黄桥人顾昕,一个载入史册的普通百姓的名字,就这样不迟不缓,细数流年代代相传。他的名字曾影响了多少泰兴儿女,因他而诞生的千年孝道文化,也从此深深扎根于这方土壤。
我们不得不惊讶,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顾昕用50年的光阴,恭恭敬敬地侍奉他的母亲。是被世人称颂的汉代海陵孝子董永“卖身葬父”影响了他,还是这片土地早已蕴含孝道因子,到他身上才悄然发酵,以至于大宋震惊。
侍奉母亲五十载
《宋史》卷四百五十六列传第二百一十五专门为他立传,记载了这段千年前的感人事迹:
顾昕,泰兴人。十岁丧父,以母病,荤辛不入口者十载。鸡初鸣,具冠带率妻子诣母之室,问其所欲,如此五十年,未尝离母左右。母老,目不能睹物,昕日夜号泣祈天,刺血写佛经数卷。母目忽明,烛下能缝衽,九十余无疾而终。
短短不足百字的记载,褒奖的是顾昕的一生坚守,也道出了他少年、中年、老年时是如何侍奉母亲的。
唐昭宗乾宁四年(897),顾昕十岁,父亲顾彦晖在梓州治所自刎。今黄桥东顾村顾氏祠堂内有其父顾彦晖的简介:顾彦晖,名慈,唐末大将,官剑南东川节度使。
据《新唐书》记载:“庚申,建陷梓州,剑南东川节度使顾彦晖死之。”顾彦晖,唐末名将顾彦朗的弟弟,可惜文武才情皆不及其兄,遂被剑南西川节度使王建(后为前蜀高祖)吞并,失去王图霸业。
母亲钱氏携带年幼的顾昕顺江而下逃至长江下游的泰州永丰里避难,永丰里,即今泰兴黄桥镇。《(光绪)泰兴县志》记载这一经过:“还吴,家泰兴之永丰里。”
到达黄桥后不久,母亲因舟车劳顿和家逢巨变一病不起。顾昕不得不承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他夏天替母亲驱赶蚊虫,冬天替母亲暖好被褥,每日侍奉汤水,将好吃的肉食都献给母亲,无微不至照顾母亲整整十年。
直到母亲的病治好后,顾昕才正常饮食。但顾昕并没因母亲身体康复,而忽视对她的关心。每日天刚放亮,他就穿好衣裳、戴好帽子领着妻子、孩子到母亲房间问候,看母亲需要什么,这样的孝行一直坚持五十年。
后来,母亲老了,眼睛也看不见了。顾昕每日哭泣,为母亲祈求,并咬破手指,用鲜血在布帛上抄写佛经多卷。不知是顾昕的诚意感动上苍,还是顾昕照顾方法得当,母亲的眼病竟渐渐恢复,以至于在烛火之下也能缝补衣物。后来,顾母以九十多岁的高龄无疾而终,这都是顾昕孝顺侍奉母亲的结果。
顾昕去世后,乡人为彰其孝行,将其葬于黄桥西门桥外原宅,并建“顾孝子祠”一座。顾昕也因事母“至孝”,成为载入《宋史》中“泰州第一人”。
明成祖题写碑文
时光荏苒,朝代更迭。但从未减少人们对顾孝子的敬意。时隔数百年后,大宋泰州第一孝子顾昕的感人事迹,反而引起一位帝王的注意,这实在又是一番意外。
这位帝王不是别人,正是从自己侄儿手中夺取江山的明成祖朱棣。
放眼天下,那么多的孝子,又有谁能打动他的心、进入他的视线,成为他心中孝道的楷模?《孝经》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朱棣翻阅历代典籍著作,终被《宋史·顾昕列传》中寥寥“数十字”的笔墨打动,他亲自为其作诗写序《御制孝子顾昕诗并序》,致使顾昕天下扬名:
子之事亲,贵乎有孝爱之诚也。是故,致其孝谨于起居饮食之间,顺其欲而不咈其志,致其忧于疾病昏眊之时,忘己所自养而尽诚以祈其安,此君子之孝也。
昕其庶几乎!鸡鸣而起,冠带以适其母之所,问所欲而敬进之,至于五十年之久,未尝少违,固可谓孝矣。初以母病,绝滋味且十年。及母老而失明也,则又昼夜号泣以祈天。诚感如此,母目复为之开,至能缝纫于烛下,康宁寿考九十余而终。
此岂勉强于朝夕者之所能哉?盖孝爱之至也。昕既尽诚于事生,则能慎其终可知矣。彼于生,事有未尽,而徒于送死加谨焉者,岂不有后时之痛哉!故于昕有取也。
一
鸡鸣冠带谒慈闱,
所欲遵承志不违,
五十余年如一日,
油然孝敬世间稀。
二
母疾荤辛忍自供,
母盲号泣诉苍穹,
终令母目重开朗,
端为纯诚故感通。
行孝敬德传千古
前有《宋史》留名,后有朱棣赋诗,在接下来的岁月里,前往顾昕墓前的凭吊者时常有之。
明万历十四年(1586),泰兴知县段尚绣在拜谒黄桥顾孝子祠后,特意找来《宋史·顾昕列传》一读,也被其孝道行为深深感动。明万历十九年(1591),段尚绣结合当时泰兴盗贼四起、世风日下的实际,特地赶赴黄桥,重修顾孝子墓,倡导孝行,并于墓前立碑纪念,石碑正面书有“宋顾孝子墓”五字,背刻序文记载事件缘由:
丙戌秋(1586年),余涖兹土,展谒顾孝子祠,索传读之,知孝子之孝,感天地,格鬼神也。辛卯(1591年)秋,因公事过黄桥,里人告之以墓处。今然遗思焉,爰命立石,以示不朽,亦以风后之为子者仪型于奕无穷也。
此碑高近2米,宽1米,厚22公分,历经三百多年,风雨无伤,可惜在文革中被砸成四块。2000年8月,人们从河底将墓碑残片捞出,重新拼成整块后立于黄桥公园顾孝子亭内。
明嘉靖十二年(1533),泰兴知县朱篪在泰兴城东门内也建造了一座顾孝子祠,并撰写了《顾孝子祠记》,以示纪念。距顾孝子祠不远处,还曾建有一座“孝里坊”。可惜的是,顾孝子祠已于抗战期间被日军拆毁。
清道光十四年(1834),泰兴知县李震与黄桥司巡检王有烈也曾重修过顾孝子墓,并建顾孝子亭一座,亭为六角,皆用麻石而成,亭内前两柱,高2.7米,径29厘米,上有对联一副:
孝列史书,五十载晨昏不改
墓凭碑石,二百年风雨无伤
此对联对得极其工整,上联说顾昕事迹,下联讲墓碑历史。也许,正因此联高度凝练,令人容易铭记,才会在重修时被依旧雕刻在亭内柱上。
时间又流逝近百年,顾孝子墓、墓碑与顾孝子亭一直位于黄桥西寺桥外。
民国时,曾有人因私偷偷把顾孝子墓平了,后来许多顾姓人一纸诉状将之从县里一直告到省法院。最终,省法院裁定顾姓人赢,顾孝子墓于是得以修复。
文革期间,顾孝子墓与顾孝子碑、亭皆遭破坏。
2000年5月,黄桥镇政府重修了顾孝子碑、亭于黄桥公园内。重修的顾孝子亭后有一块高高的土堆,立于其上可以俯视整个公园。在顾孝子亭左侧,尚有几只石马、石羊等明代墓道石刻,低鸣悲伤地诉说着这段流传千年的往事。
如今,人们依旧可以从墓碑上一道道裂痕看到历史遗留的伤痛。但事实已证明,代表中华传统的孝文化绝对不会因为一块墓碑、一座亭子的推倒就不复存在,它会一直在历史的沉浮之中代代流传。
在距黄桥公园几公里之外的东顾村,村民们现建起一座顾氏宗祠,宗祠院落内也有顾孝子墓、亭,都是按照黄桥公园内原样复制过来的。
为何也要在这里复建一处顾孝子碑亭呢?据黄桥镇东顾村负责人介绍,这里是顾昕的后裔聚居地,现有三千人之多。康熙二十三年(1684)仲夏,顾家庄始建祠堂,悬挂“御赐孝礼堂”横匾。顾氏宗祠就建在前顾村,后被毁坏。
现在前顾与东顾两村合并成东顾后,村民呼吁重建顾氏宗祠,并在院内复制了顾孝子墓、亭,方便迁出的顾姓人回来祭祖,知道自己根在哪里,不忘祖先。自从祠堂建好后,东顾村村民已深感孝文化在村里的影响。乐善好施、互帮互助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得到了发扬光大。顾氏后人定能恪守祖风,将孝文化延续下去。
就这样,黄桥顾孝子的故事贯穿着泰州千年孝道主题,一直在岁月深处以它最淳朴、最炽热的普世情怀引领着泰兴子孙行孝敬德。
来源:襟江文旅
编辑:樊锦华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 关注|一街“儒释道”,满城“梅桃柳”2024-01-17
- 人文|明朝宁乡巡检司疑在蒋家垛2024-01-17
- 美食|美味的鱼冻2024-01-17
- 人文|凤栖湖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2024-01-16
- 征稿|清晨,绚烂阳光下的魅力之城——“早安,泰州”主题摄影展2024-01-16
- 非遗|泰州彩绘木雕人帅春燕2024-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