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文化|桥梁串起的泰兴记忆

来源: 编辑:李子韵 2024-12-09 11:14:41 查看数:0

浩荡长江在流经泰兴时,优雅地拐了一个弯,这个弯将长江由原来的东西流向变成了南北流向,也赋予了泰兴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韵味。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泰兴几乎一半的面积都是由江中沙洲涨接而成,境内水网密集,河流沟汊纵横交错。水遇到城,路遇到河,便有了桥。桥梁实现了地域联通,见证了城市发展,承载着乡愁记忆。

光绪年间泰兴县治全图在古代,“桥”与“梁”是意义相同但名称不同的两个字。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如此解“桥”:“桥,水梁也。从木,乔声,高而曲也。”而在释“梁”时,则为:“用水跨木也,即今之桥也。”可见早期的桥梁很可能是由木梁构成。据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泰兴县志》所载,当时泰兴县城内有11座桥,皆为梁式木桥,设计简约实用。

三思桥往昔的桥梁,不仅承载了历史的深重,更蕴含着启迪智慧、教化后人等意义。譬如,位于古县署南衙门前的三思桥,一是告诫打官司的人要谨慎行事,三思而行;二是警示为官者要秉公办案,三思而断。如今,修缮后的三思桥与古县衙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行走其上不由回味过往那些一步三思的故事。

隆兴桥始建于北宋年间,2003年在原址南50米处重建曾是泰兴显赫家族御史张羽祖居之地的仙鹤湾,是喧嚣中难得宁静的所在,至今仍可见到多座桥梁。其中的隆兴桥造型独特,拱形结构的桥身寓意着步步向上,期盼繁荣昌盛、兴旺发达。随着时间的推移,泰兴的桥梁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增多。据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泰兴县志》载,县城内除原有桥梁外,又增41座桥,开始出现了石桥。桥形有梁式、拱式之分,分别驾于小河、大河之上,满足实用的同时兼具观赏价值。

康熙《泰兴县志》记载的桥梁这些古朴的桥梁之中,庆云寺桥最为人熟知。这座桥通往庆云禅寺,始建于北宋时期。1946年夏秋之交的苏中战役,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首战宣泰战役在庆云禅寺进行了一场攻守战,这座寺庙的建筑上布满了弹孔,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值得庆幸的是,庆云禅寺于1989年重新建成开放,庆云寺桥也得到妥善的修缮。饱经风霜的石桥默默守护着庄严肃穆的千年古寺,穿越风云岁月,依旧执着坚韧。

修缮之后的庆云禅寺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木桥和石桥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交通的需求。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泰兴逐渐采用钢筋混凝土造桥,旧有木桥、石桥因兴修公路、整治河道等地形变化,也大多改建为水泥桥。这些水泥桥不仅更加坚固耐用,而且造型美观、施工简便。改革开放后,为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修建了更多桥梁。如泰运河穿城而过,南岸是城市,北岸就是乡村,此时修建的迎幸桥,为三孔双曲拱结构,建成后成为沟通城南北的重要通道。

20世纪80年代的迎幸桥的南侧,坐落着当时泰兴最为繁华的商场——鼓楼商场,而桥的北侧则是泰兴面积最大、人口最为密集的聚集区。每逢年节,迎幸桥上熙熙攘攘,北岸的民众都要通过这座桥去南岸购买东西,十分拥堵。有句老话说:没到过迎幸桥,就不算来了泰兴城。进入新世纪后,泰兴的桥梁建设更是日新月异。2011年,迎幸桥因受船舶撞损而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鼓楼桥,高大宽敞,不再拥堵。

鼓楼桥原计划为仿古廊桥形式,每边游廊的两端收尾为四角攒尖亭,中部建有两座重檐歇山顶凉亭。整体上呈对称布置,檐宇飞翘,美观大方。后为契合城市风格重建为现代化大桥。随着桥梁的联通,城北片区的建设日新月异,一跃成为泰兴极具发展潜力的热点区域。迎幸桥向鼓楼桥的转变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相辅相成,书写着时代的新篇章。万达、吾悦、凤凰等商业综合体纷纷落地,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城北开始变得现代又时髦。不同于仿古设计的鼓楼桥,2015年城区内又新建了两座现代化桥梁——羌溪桥和文江桥。羌溪大桥南起大庆路与羌溪路交叉口,北至根思路,横跨如泰运河,大桥采用悬索景观造型,栏杆是斜拉式的,以白色为主,现代感十足。

文江大桥位于文江路北延,桥梁上方有弧形装饰。这个取名是为了纪念中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泰兴籍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这两座桥梁设计风格与时俱进,简约大气,仿佛钢铁卫士般矗立在城市之中,在促进片区互动发展、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打造城市形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泰兴市新建老龙河文化广场、泰兴非遗文化广场、运河文化主题公园、羌溪生态公园等主题景观,打造老龙河九十九道湾、泰兴十二景,再现老龙河繁忙的生活景象。一座座桥梁串联起沿岸景观,与各色新建主题公园相映成趣,装点着城市风貌。展望未来,常泰长江大桥即将全面建成,通车后常州与泰兴之间的公路通行时间将缩短到半小时左右,将助力泰兴进一步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和上海大都市圈之中。


来源:记忆泰州

编辑:李子韵

责编:岑丹

审核:戈俊巍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