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主播悦读•美文里的泰州|刘香河:那夜,月如昼

来源: 编辑:李子韵 2024-09-18 10:36:28 查看数:0

朗读:兰旭

兰旭,泰州电视台主持人,为新华社、央视多部重量级纪录片配音。

个人标签:声音的信徒。走过这些年,能让我臣服的只有优美的声音,是极致声音的追梦人。

那夜,月如昼

作者:刘香河

在我心底,总是悬挂着一轮明月,那是儿时故乡的中秋之月。

我的故乡,在苏北平原上,是个毫不起眼的小村庄。正如我在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香河》里所描写的那样,巴掌大的庄子,筷子长的巷子。出门见水,无船不行。因村子小,村庄上的大人小孩都熟识。哪家有新鲜事,便爱往哪家凑热闹,尤其是一帮孩子。

我至今都还记得,村子上只有一两家有电视机的时候,我几乎每晚都带着三个妹妹,到村西头一户人家家里看电视。其时,日本电视连续剧《排球女将》《血疑》正火,我们兄妹四人晚饭碗一丢,便往村西头那户人家家里跑,为的是能在电视机跟前,抢占有利位置。

乡里人毕竟厚道,供我们看电视的这户人家,原本电视是在堂屋里的,后来看的人越来越多,主家只好把电视搬到院子里,并把家中的凳椅在院子里放好,以便人来了好坐。

大伙儿看电视都很入神,不大的院子里挤满了人,还挺安静。这时候,我倒有些走神。会自觉不自觉地抬头,望望悬挂在空中的月亮,亮晃晃的,直逼我的眼。等我读了几年中文之后,才感受到什么叫“月光如水”。

每到电视剧散场,我和妹妹们都会披着如水的月光,奔跑在村上唯一的砖巷之上。杂沓的脚步声音,“噼噼啪啪”地响在巷头,带着童年的欢娱。那天空中的月儿,亮晃晃地照着,成了一盏照亮我们归路的灯。

等到这盏灯最亮最圆的时候,中秋节便到了。

普通民众自然不会在意“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也不会在意“中秋节”始于唐代,更不会意《唐书·太宗记》有关“八月十五中秋节”之记载。

然,在老百姓的眼中,这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万家团圆节。一个重要的角色,此时闪亮登场:月饼。

“八月十五月儿明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月饼圆圆甜又香啊,一块月饼一片情啊。爷爷是个老红军哪,爷爷待我亲又亲哪,我为爷爷唱歌谣啊,献给爷爷一片心哪。”

电影《啊,摇篮》中的这首红歌,其传播度可谓是“现象级”的,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孩子们在吟唱这首红歌时,自然也会被“我”与“爷爷”之间的真情所打动。

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家中敬月光时,根本见不到现在商场橱柜里的月饼。敬月光,用的是月饼的替代品:黏炒饼。

做黏炒饼,实在说来是个技术活儿,其关键在于掌握糯米粉和水之比重。说得玄一些,和糯米粉者,必须掌握糯米粉的性子,要知其根底。

我们家中做黏炒饼的高手当属母亲。糯米粉是母亲平日里精心准备好的,预备着过年过节时用。知糯米粉者,莫若母亲也。不过,寻常的日子,要想动用糯米粉,几乎是不可能的。那时节,日子过得还是紧巴了一些。

这糯米粉和水搅拌,要使其搅拌成“泥”状,且硬、软适宜。硬,糯米粉不黏,易散;软,更准确一点应该称作“烂”,烂则过黏,难做成饼状。

中秋之夜,我们家中,母亲自然是最忙的,忙的重头戏便是做黏炒饼。母亲先是吩附大妹妹把锅灶烧热,之后她再往锅里圈上一圈菜油,片刻热腾腾的油烟笼罩灶台,一缕缕油香飘散开来。但见母亲把事先做成大如小孩巴掌的圆饼,一只一只贴在锅内,盖上锅盖,让大妹妹继续添柴烧火。

用不了多会子,锅里便有饼香弥散而出,母亲知道饼子有糊面了,于是揭开锅,给饼子逐个翻身,再贴上,让大妹妹继续烧锅加温。

饼子的两面皆形成糊面后,母亲便会给锅里的饼子加适量的菜油和糖。糖,多半是红糖。再喷少许净水,用铲子在锅里炒,炒至饼呈熟色,软乎,黏稠,方才出锅。

软软的黏黏的黏炒饼,吃在嘴里,同样也是软软的,黏黏的,更多了一层香香甜甜的味道,很是诱人。

我们这些小馋猫,望着月光映照下的黏炒饼,油滋滋的,香喷喷的,口水早就流出尺把长了。哪里还顾得上敬月神的仪式呢,瞅着大人不注意,两个指头一捏,一只饼子便丢进嘴巴里去也。

此时,翘望天空中亮晃晃的凉月,咀嚼着黏滋滋、甜津津、香喷喷的黏炒饼,便对那月宫中的嫦娥仙子,心生感激。

那一夜,月如昼。

不论是我离开故乡,去别一个城市读书;还是后来回故乡的县城工作,乃至再后来离开故乡的县城,在外工作几十载之后,我仍固执地认为,儿时故乡上空的中秋之月,是世上最圆最亮的。

只是步入耄耋之年的母亲,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一年多了,再也不可能给我和妹妹们做她最拿手的黏炒饼矣。


刘仁前,笔名刘香河、瓜棚主人,江苏兴化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荣誉会员,泰州学院客座教授。文学创作一级。曾任泰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泰州市文联二级巡视员,现为泰州市文联、作协名誉主席。迄今为止,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大家》《天涯》《钟山》《黄河》《西部》《雨花》《山东文学》《安徽文学》《朔方》《湖南文学》《长江丛刊》等发表作品400余万字。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中国当代小说奖、紫金山文学奖等。著有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小说集《谎媒》《香河纪事》《香河四重奏》,散文集《楚水风物》《生命的年轮》《五湖八荡》等多部,主编《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丛书》多卷。长篇小说《香河》被誉为里下河版的《边城》,2017年6月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荧幕,获得多个国际奖项。2021年9月,《香河》英文版面世。2023年9月,《香河三部曲》英文版、中文繁体版面世。



编辑:李子韵

责编:宋涔玮

审核:戚翔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