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人文|泰州水关:为什么新的发现令人难以平静?

来源: 编辑:赵采薇 2024-08-15 18:05:38 查看数:0

一些仅存于文献中的古城遗迹,机缘巧合时会在不经意间重见天日。2024年8月7日,泰州市海陵区人民路改造工程就是这样一头撞上,在与新民街交叉路口施工工地,层层叠叠垒砌成拱状的古代城砖赫然呈现,置身其前仿佛时空穿越。

东西向人民路系沿北城墙城基拓建筑成。此次发现位于古城北门西侧,经文博专家现场考察,与明万历《泰州志》等志书地图中标注的北水门位置十分相近,初步认为是泰州城北水门遗址。

明万历《泰州志》城池图有南、北水门

水门是穿城墙以通城内外水的闸门,主要有供水、通航、防御、防洪等功能,可谓水上关口,故又称水关。从考古成果看,宋金时期水关已大量出现,特别是水资源丰富的古城普遍有设。历史上,北京、杭州、苏州、扬州、泰州,以及兴化、泰兴、靖江等古城都曾辟有水关,但保存至今的极少,苏州盘门是中国唯一保留完整的水陆并列古城门,身临其境仍能感受到当年的水上繁华。

泰州自古江淮海交汇,任何时候水都是亘古不变的文章。

明崇祯《泰州志》卷之四“牧政”记载:“万钟,淳熙十年(1183)知泰州,修州城东、南、北三水门;建谯楼,复东、西二挟垛,而楼以翼之。”

该志卷之八“艺文志”收录淳熙年间韩元吉所作《鼓楼记》,记述了泰州三座水门破敝,万钟重修水门获得百姓交口称颂的事迹:“淮甸之郊,介江而濒海曰海陵郡,其地富鱼盐、骈商贾,河流贯城中,舟行若夷路。其门跨水者三,岁久而敝,浮桁以制冲,棂扉以置钥,曾无以示禁而严闉阇也。钱塘万侯以儒雅饬吏事,守郡之明年,政成而令修,乃重理所谓三水门者,且楼其上,以临望四郊之远。”由此可知,南宋淳熙十年之前泰州已有三座水门。

元末张士诚义军占据泰州城。至正二十五年(1365),朱元璋遣徐达、常遇春分别从江南、扬州进攻泰州。徐达调兵自大江口(今高港口岸)开通济川河,直抵泰州南门湾。激战过后,疮痍累累的城墙得到修复,有东南西北门楼、月城(瓮城)各一座,南、北水关各一座。此时没有提及东水关,应是因淤塞已经废弃。

苏州盘门水门

行船通航,是水关的重要功能。明万历《泰州志》卷之一“形胜”记载:“中市河,自南水门入,至北水门出,以通运河。万历二十九年,都院李公三才重浚。东市河,自中市河分析于嘉定桥,至东水门出,以通运河。后东水门塞,万历二十九年都院李公三才创自南水门新开一河,通此河,俱从北水门出。西市河,自南水门入,通新河,从北水门出。”

明崇祯《泰州志》卷一“形胜”这方面记载大同小异,只对“新河”稍多着墨:“ 新河,州治西,光孝寺东。其水南接西市河,北出北水门。嘉定十三年守李骏开置。”

南城河水经南水门进入城内注入城中诸河,再俱从北水门出,船只从南而北可顺水行舟。从泰州南水门遗址的河宽、拱券规模看,南、北水门比较适合小船进出。

但也有意外。清初宫伟镠《河渠论》记载,南北二关脚夫为“索重价”,“倡言水关不可开,开或多盗,以至岁久淤塞”,可见此时南北水关已不再“早夜起闭”。宫氏倡导“南北二水关当依旧例,以时早夜起闭,庶开者不致复塞,而诸美备焉。”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泰州南水门遗址

除了通航,水关还有控制水位、防洪的功能。清道光《泰州志校注》卷之一“祥异”记载:“乾隆七年(1742),夏秋淫雨,漕堤决,漂溺人民庐舍。案,是年七月,开五坝,堵南北水关,上下两河田庐尽没。”面对洪水来袭,关闭水关闸门,可将水挡在城外。下大雨时,泰州城里的雨水汇集到市河中,均经北水关排出城外。

乾隆三十二年(1767),泰州城墙坍圮,在知州王镐倡导下得以重修,有里外城门八座、耳门一座、城楼四座、南北水关各一座。泰州进士、顺天府尹程盛修作《重修泰州城垣碑记》记其事。

嘉庆年间,乡绅仲振履、储士秀等倡挑市河,劝捐兴役,请居民占越旧址者拆让,后因费用不足,工程至北水门内。道光十三年(1833),知州陆元鼎疏浚中市河,同时修理南北水关。

光绪二十八年(1902),知州罗允猷以州城岁久坍圮,周围城垛、护城泥土多有残缺,南北水关圈门闸木多有损坏,拟在税契项下带捐修补,未得江苏布政使批准。次年,知州侯绍瀛捐养廉银一百元,倡修中市河,当年冬天,南关城垣、城楼及水关桥梁等处竣工。

上:日本同文书院大旅行所绘泰州简图

下:1980年《泰州市图》,仍有河流出北水关位置

1952年,修建八字桥至北门桥80×60厘米块石矩形方沟,由南向北经人民路从北水关入城河。1977年《泰州分幅索引图》和1980年《泰州市图》显示,南北水关位置仍有河流。而1990年《泰州交通旅游图》中,南北水关位置已无河流。

2009年12月,南水门遗址在城防施工过程中被发现,经考古人员发掘,出土礌石、陶罐、古钱币等文物,发现早晚两期水门遗迹。《南水门遗址志略》述曰:“为石,为砖,为木,为拱券,为门壁,为摆手,为闸槽,为地丁,种种建筑,时代脉络清晰,结构特色鲜明”。这次北水门遗迹再现,南北相映宋代水关风采,当为古城泰州城市文明盛事。

左:泰州南水门出土遗址底部

右:泰州人民路施工现场

在南北水关之间的中市河上,曾架起多座桥梁,如丰利桥(暮春桥)、红桥(虹桥)、登仙桥(昇仙桥)、乐真桥、太平桥(税务桥)、陈家桥、大宁桥(泰宁桥、太宁桥)、王家桥、北水关板桥等,这些桥梁便利了交通,同时承载了泰州城厚重的文化积淀。

乐真桥,相传晋代“海陵十仙”之首乐子长(乐真人)合家得道升仙之处。登仙桥(昇仙桥),传说北宋泰州道士徐守信(徐神翁)白日在此桥飞升成仙。

税务桥,因靠近税务衙门而得俗称。其附近的税务街、日涉园(乔园),都是泰州盐税文化的重要代表。中市河淤塞成街,桥被埋入地下,1996年被发现后,遗址立碑,古桥仍保存于地下。

海陵竹枝词(节选)

清•金长福

商贾如云市井嚣,诘奸禁暴又轻徭。

原知估榷关生计,记否前朝税务桥?

车载驴驮大浦前,马头近在吊桥边。

税房门口舟如蚁,不是官船即客船。

状元坊,原在大宁桥河西,为北宋时泰州首位状元王俊乂建。在中市河和南北大街附近,后世建有传胪坊等一大批牌坊,似乎展现水脉文脉俱畅后的泰州科举成就,也激励一代代泰州人勤学苦读、诗礼传家。

左:泰山公园老槐树亭

右:肖仁绘《槐树脚》

泰州泰山公园有一个老槐树亭,里面立着一棵槐树老桩,这便是曾经位于今洧水市场东入口处,与北水关相依千年的古槐。昔时老槐枝繁叶茂、苍劲古朴,满地根须似人足稳立地面,于是北水关一带便被称为“槐树脚”。

泰州文史学者肖仁于1964年绘有《槐树脚》,可见其时老槐老当益壮,画面亦印证当时北水门仍未埋入地下。大概是不堪环境变化的冲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槐枯萎死去,在不少上了年纪泰州人的脑海中徒留歇息其下、嬉戏其中的温馨记忆。

包括那些已经消失了的水关北路、水关西街、水关小商品市场、水关幼儿园、水关居委会等带有“水关”字眼的地名,不也饱含着泰州人的某种古城文化情结吗?

千百年来,河街相邻、水陆并行,商旅汇聚、舟楫相接,桨音市语、欢然交融,成就了水城泰州的历史繁华。传好古城遗产系统保护和科学利用的接力棒,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进一步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来源:记忆泰州

编辑:赵采薇

责编:杨帆

审核:戚翔 闻栋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