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关注|央视大型纪录片《农耕探文明》聚焦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来源: 编辑:徐群薪 2024-05-21 12:20:44 查看数:0

5月20日

CCTV-1综合频道18:20档

《农耕探文明》大型纪录片

聚焦江苏兴化垛田传统农业系统

播出时长近30分钟

↓↓↓

江苏兴化,古称昭阳

位于江苏省中部的泰州市

地处长江与淮河之间的里下河平原

5000多年前,这里曾是海滨

随着海水向东退去

兴化的沼泽地渐渐浮出水面

4200多年前,人类开始在此安身立命

到了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入海

淮河不堪重负,向南决堤

兴化所在的里下河地区

渐渐成为“洪水走廊”

生存成为当地人的最大难题

洪水导致传统农田水旱灾害频发

黄河、淮河冲积而来的泥沙

在里下河地区形成淤泥

兴化人便因地制宜,向水而生

他们寻找沼泽高地

将土壤和水中的淤泥堆叠其上

待淤泥凝固,垒土成垛

使荒地变为垛田

图片

1.0版本的垛田一般高四五米

最低也有两三米

高度让它们立于不败之地

洪水来袭

垛田最上层的庄稼能够逃过一劫

留下一家人的生存根本

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淮河得到充分治理

里下河地区的洪涝灾害得到极大缓解

高垛防洪的需求逐渐减弱

20世纪70年代

兴化人纷纷把高垛挖低,将小沟填平

使相邻的两三个垛子连成一片

或向水中扩展

增加面积

图片

2.0版本的垛田上,土壤面积翻倍

耕作更加容易

水中之田不再是夹缝中求生存

而成为此处最亮眼的主角

图片

一年之中,兴化人几乎没有闲时

由于垛田耕地有限

他们采取轮种、套种的方式

根据农作物不同的生长周期

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

在垛田,勤快的人家一年能种上

一季龙香芋,两季香葱

图片

兴化的龙香芋

粉而不松,细而不腻

松软中有筋力,清香中藏绵甜

兴化人郑板桥的词

道出了当地人自古对龙香芋的情有独钟

“清风来扫,扫落叶尽归炉灶

好闭门煨芋挑灯,灯尽芋香天晓”

图片

兴化香葱看似寻常

却因香气浓郁、辛辣味十足

成为垛田上最具特色的农产品之一

如今,它已闻名四海,供不应求

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图片

兴化香葱为何如此美味

答案,就隐藏在水面之下

兴化人在种植农作物前

会用一个特殊的工具

将河泥与水草一起挖出

这个过程叫作“扒苲”

图片

苲中夹杂着黄河、淮河多年冲刷

形成的沉积物

饱含腐植酸

富含有机质和微量元素

是垛田植物的最好养料

图片

垛田上的美味肉眼可见

垛田之下还隐藏着鲜活的秘密

由于垛田耕地有限

兴化人便充分利用河道

在水中放养鱼虾

形成了“垛上种菜,垛下捕鱼捞虾”的

立体农业生产系统

既丰富了口粮

也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成

图片

来自垛田的芋头和螃蟹

是兴化中秋宴上必不可少的节庆菜肴

水中的螃蟹性凉,田里的芋头性温

二者刚好平衡

如同兴化人的生活

辛勤与幸福总是相伴相生

图片

李中水上森林景区

曾被称作“苏中九寨沟,华东鸟天堂”

这是一个美丽的巧合

也是垛田创造的现代奇迹

图片

20世纪70年代,为了植树造林

兴化人模仿垛田的形态

将原本的荒滩建成了独立的垛子

不同的是,这里并未种菜

而是栽种了经济林

五十多年来,木已成林

一个个独立的垛子上林木葱茏

走进林中

便是“垛上有林,林中有鸟;

垛下有鱼,水杉林立”的诗画世界

图片

与水上森林“无心插柳”的景观不同

千垛景区是兴化人精心筹备多年的作品

兴化人开动脑筋

将原本垛田上的越冬作物油菜花

进行集中种植

每年三四月间

油菜花盛开时

弯曲的河道中点缀着绚烂的黄色

朴实的垛田华丽转身

呈现出一场视觉盛宴

图片

今天,富有创意的兴化人

承接过适者生存、顺应自然的传统农耕法则

运用非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诗意和浪漫重塑垛田的价值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

垛田不变,但垛田上的创意和智慧

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图片

周一到周五

CCTV-1 18:20档

《农耕探文明》持续播出

让我们跟随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探寻生生不息的中华农耕文明


来源:央视频

泰州台记者:沈明杰 缪佳荣

编辑:徐群薪

责编:悦鸣

审核:戚翔 闻栋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