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创新赋能 泰州“1+4”产业持续“强筋壮骨”
刚刚过去的一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和现代化建设使命,全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较好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回望2023,我们为泰州的发展成果感到自豪,倍增前行的信心。系列报道《回眸2023·走在前列 实干作答》今天请看:《创新赋能 泰州“1+4”产业持续“强筋壮骨”》。
起步就要奔跑,开局就要争先。新年伊始,行走在泰州大地,处处能感受到发展的热潮。在钧风电控科技(泰州)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为国内一家内燃机厂赶制2万套高压共轨系统。据介绍,这几年企业一直保持两位数增速,2023年实现产值6.1亿元,今年生产计划已经排到4月份。作为一家为车辆、动力机械和工业技术领域提供先进智能电控系统产品及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钧风电控把创新作为发展的生命线,拥有各项专利近50项。
钧风电控科技(泰州)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副总裁李啸说:“柴油机高压共轨系统是一项卡脖子工程,钧风电控是中国唯一一家拥有全套自主产权的和生产制造能力的系统供应商。新的一年,我们会继续加大研发和设备的投入,持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巩固行业的领跑地位和市场竞争力,我们有信心实现20%以上的增长。”
创新是永恒的发展主题,像钧风电控一样,泰州众多工业企业始终高举创新大旗,锻造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工业经济保持稳健增长提供支撑。2023年,全市以创新赋能为路径,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动能,汽车及零部件、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等主导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700多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数创历史新高。
泰州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处处长马阳阳表示,更好地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创新环境,持续扩充高企培育源,深入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育苗工程”,形成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
高新技术企业集群规模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而重大项目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石。2023年,全市上下始终把项目招引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用重大项目持续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当年,全市累计新开工“三比一提升”项目138个,计划总投资1113.7亿元;新竣工项目101个,实际完成投资858亿元。特别是盛虹储能、联动天翼动力电池等一批百亿级大项目落地,进一步带动了泰州“1+4”主导产业“强筋壮骨”。
长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研发、生产绿色环保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高新技术企业,在企业研发中心,技术人员正在检测一款新型锂离子电池的性能,这款电池单节容量达5000毫安时,可有效降低电芯成本,缩减电池组空间体积。依靠多年深耕高倍率电池赛道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专业能力,长虹三杰近年来累计投入近80亿元实施扩产扩能项目,并集中研发力量,重点推进高容量电芯等核心技术储备,稳居行业发展第一方阵。
长虹三杰新能源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闫广超说:“比如钠离子电池,还有一个全极耳电池,也在积极地布局,争取做到每年在行业内推出几款新产品,为公司做到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提供有力的产品支持。”
2023年1至11月,泰州“1+4”主导产业共完成产值4993.57亿元,同比增长5.5%,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为66%;62条细分产业链“44升18降”,有14条产业链产值增速超过20%,其中光伏设备企业产值增长207.5%, 海工装备、造修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值增速均超过35%。
泰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刘江明说:“我们将梯次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创建,夯实企业自主创新基础能力。以产业链为主要载体,发挥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的作用,完善产业集群梯队培育体系,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培育壮大新兴未来产业,力争2024年全年‘1+4’主导产业产值规模突破6000亿元。”
记者:梁军 徐晨瞳(见习 泰兴台)
编辑:徐群薪
责编:宋涔玮
审核:戚翔 闻栋
- 时政|朱立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暨财经委会议2024-01-11
- 实干|泰州:数字化转型迈进全省第一方阵2024-01-11
- 访谈|市司法局:以高水平法治环境护航高质量发展2024-01-11
- 时政|市人大常委会调研中心城区幸福河湖建设2024-01-11
- 时政|市人大常委会调研2023年市级政府投资项目计划执行和2024年2024-01-11
- 姜堰|实施“三大战略” 建设康养名城202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