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今天,这位泰州骄傲迎来百岁华诞!
院士简介
王振义,泰州兴化人, 1924年11月出生,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血栓与止血专业的开创者之一,被誉为“癌症诱导分化之父”。1992年当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1月获得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0年9月获得2020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他奋斗在医学教育一线超过70年,先后培养博士21人、硕士34人,造就了“一门四院士”的佳话;他在国际上首创应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使这类白血病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可被治愈的白血病,登上世界医学最高峰;他获奖无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凯特林医学奖……他就是我国著名医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王振义。
他用“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和“国之大者”的奋斗身影,书写着“与国同行”的壮阔人生。
饮胆尝血
为苍生寻医探路
1948年,王振义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进入广慈医院。在广慈医院调整内科病房时,阴差阳错间,王振义进入血液组,从此开始了为之奋斗一生的血液学研究生涯。
1953年,国外研究者发明了一种凝血活酶生成试验,可以帮助对各型血友病患者进行诊断。血友病是一种由缺乏凝血因子引发的遗传病,这种凝血活酶生成试验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将硅胶抹在试管壁上,从而达到防止血小板激活的效果。在当时紧张的国际形势下,从国外进口实验材料的道路很难走通,于是王振义运用自己对医疗知识和科学原理的深刻理解,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奋力寻找着可能的替代品,并通过实验获得了成功。这一突破降低了凝血活酶生成试验的成本,也使王振义成为我国成功运用凝血活酶生成试验检测轻型血友病的第一人。围绕血友病的诊断、分型等,王振义又制定了血友病分型的国内诊断标准,解决了临床诊断和疗效的基本问题,给出了规范化的方案。这一系列成果标志着我国血友病诊断体系的建立,极大地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
研究出血性疾病是王振义在血液学研究方面走出的第一步,也是他面对医院分科后,进入不熟悉的血液科领域的第一项重大成就,这离不开他遇到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及发散思维解决问题的创新力,正是这样,王振义及广慈医院血液组才能走到全国相关领域的最前端。
独辟蹊径
让癌细胞“改邪归正”
20世纪80年代,王振义开创了肿瘤的诱导分化疗法,首创用国产的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使这种高死亡率的急性白血病缓解率达到95%,5年生存率上升至92%。这一成果为世界医学界急性肿瘤的治疗作出开创性贡献,王振义也因此获得“凯特林医学奖”等多项殊荣,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振义提出癌症治疗的新理论:诱导分化,也就是抛弃传统化疗中“杀死”“消灭”癌细胞的做法,转变为通过诱导分化剂,将癌细胞这个“坏人”“改造”为“好人”,使其成为正常细胞。
1979年起,王振义开始进行白血病细胞的诱导分化研究,摸索用维甲酸进行诱导分化的试验。王振义并不是第一个走到“诱导分化”这条道路上的。前人来过好几批了,都走进了“死胡同”,没找到出路。有人说,“这条路大概就是走不通的……”但王振义始终没有放弃。经过长达8年的不断探索,他和学生终于确定了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急性动粒细胞的结论,并从实验室推向临床实践。首批接受治疗的24例患者中,23例患者得到完全缓解,另一例化疗患者也得到缓解。
由于用药简单、方便,这一疗法很快在全国得到推广。王振义不仅将药物无偿赠与各地医院,还毫无保留地介绍该药的制作方法。这一疗法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王振义在国际权威性期刊发表的研究论文,被多家国际前沿学术期刊引证,他也被国外医学界誉为“人类癌症治疗史上应用诱导分化疗法获得成功的第一人”。为表彰其贡献,2012年6月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第77507号公报,将第43259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王振义星”。
鞠躬尽瘁
为后来者甘当人梯
1984年3月,王振义出任上海第二医学院院长。为充分发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的集体力量和优势,1987年4月,王振义联合瑞金、仁济、新华、九院的血液科和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室,组建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担任血研所所长的10年间,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逐步发展为国际上享有盛名的科研单位。
数十年教书育人、行医济世生涯中,王振义传道授业、擎灯引航、言传身教,造就了一批国内顶级的医学研究学的俊才。他们当中,有从“赤脚医生”成长为中科院院士,曾先后担任卫生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竺,有从纺织女工成长为工程院院士的陈赛娟,有曾任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的陈国强……
在上海瑞金医院血液科,王振义于2001年自创了一种“开卷考试”。考的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瑞金医院血液科的临床医生们来当考官,每周一将他们在临床中遇到的难度最高的病例交给王振义,由他在接下来的三天上网“开卷”查阅中外文献,每周四交出关于病因、临床表现、国际最新治疗办法及效果等的“答卷”。他最看重的目的是激励年轻人,他说:“为人师表,我不能拿旧知识去糊弄年轻人。让他们看到我的学问在不断上进,他们也会受到激励,不断学习。”
王振义的学生陈竺曾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王老是我们的师长,更是在治学、行医、育人、修身方面的表率,他的科学精神、高超医术、师德情操和人格风范是我们终身学习的榜样。
淡泊名利
与患者血肉相依
追求卓越、淡泊名利,在王振义的从医生涯中,他坚持行医为民,用真情演绎着医患关系,用人格魅力感召着身边每一个人。
在瑞金医院,王振义不收“红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是人尽皆知的事。对于一些特别困难的患者,王振义还经常救病帮困、甚至“倒贴”患者。从医数十年,共帮助过多少患者,为他们垫付了多少医药费、寄送了多少生活费,就连他自己都记不清了。
“对于病患,当细心诊治,不因贫富而歧视,要尽瘁科学、随其进化而深造,以造福人类。”这是震旦大学医学院的毕业誓词结尾。王振义将其作为从医的座右铭,终身恪守的信条。
王振义一生获奖无数,但几乎每一次获奖,他都将大部分奖金捐出。1996年,他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100万元奖金中40万元捐给医院、40万元捐给学校、10万元捐给他所在的血液研究所;2011年,他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500万元奖金中450万元捐给医院,其余分别赠予参加全反式维甲酸研究的团队成员。
与学生一起撰写的论文,王振义总是坚持把自己的名字排在最后。“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总是把自己的名字放在论文作者的最后一位,甚至不署名,我觉得很多论文是大家共同研究的结果,应该让更多人享受研究成果。”在王振义看来,医生追求的是崇高的境界,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不计较名利。
“兴化基因”
和故乡根叶情深
虽然在上海出生和成长,但王振义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兴化人,内心有着深深的家乡情结。对他来说,兴化是祖先的根脉,有机会一定要回去看看。
2011年5月22日,87岁的王振义应兴化市政府的邀请,第一次回到兴化。他为600多名医护工作者就如何做一个好医生作了一个多小时的演讲,用亲身经历讲述自己“被患者肯定是最高荣誉”的故事。婉拒了讲课费,他又捐出1万元作为兴化中学的学生奖励金。
回到上海后,“建好家乡医院,惠及家乡人民”的心愿一直萦绕在王振义心中,他一次次地对各大医院的兴化籍同仁们说:“作为从家乡走出来的医务人员,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家乡人民在家门口就能接受高水平的诊疗,这才是对家乡人民最好的回报。”在王振义的积极倡导、上海兴化信息联谊会的倾情组织下,在沪兴化籍医学精英连年回乡义诊,为家乡人民解除病痛。
2013年11月9日,王振义来到启用近一年的兴化市人民医院新址,再次为400多名医务人员作如何做一个好医生的讲座。在医院血液科,他与医生一起商讨对患者的诊疗方法;在病房,他用心给患者把脉、听诊、查体;在病区示教室,他就病例的诊断依据、治疗方案选择等进行剖析讲解。“把精神传给年轻人,把方法教给年轻人。”这是王振义回乡的真正目的。
王振义在接受家乡媒体采访时说:“看到家乡发展得很快,我非常高兴。兴化出了不少名人,相信从兴化出去的人,至少有一个‘兴化基因’的存在,回到家乡都想做些有益的事情。”
来源:兴化发布
编辑:今昔
责编:周静
审核:戚翔 闻栋
- 提醒|苏M6S***、苏BQ5***……被查到了2023-11-30
- 速看|施工进度更新!常泰长江大桥最新消息......2023-11-30
- 关注|泰州市人民医院最新发布,医保支付正式上线!2023-11-30
- 时政|朱立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暨市委深改委会议2023-11-29
- 便利|营业执照“全城通办” 泰州开启智慧登记服务新模式2023-11-29
- 实干|靖江造船企业生产忙 奋力打好“收官战”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