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主播悦读•2023梅艺节|徐同华:梅园夜宴图

来源: 编辑:李子韵 2023-09-27 17:10:10 查看数:0

朗读:陈慧

陈慧,播音名晓慧,广播传媒中心主持人。十五年从业经历,多篇作品荣获省级奖。在蜻蜓FM,以婉约知性的声音深受听众的喜爱。在蜻蜓FM发布的专辑《原来你也在这里》颇受好评,一直占据蜻蜓FM情感频道top10的位置,累计播放量6.3亿。2017年,荣获“蜻蜓FM年度人气主播”。

梅园夜宴图

(标黑文字为朗读部分)

作者:徐同华

桂  影

月台旁的一树桂花在雨中摇曳,尤其的婉媚。

这大概是我来过的最安静的梅园了,尤其是后院,格外萧森,城河的光给梅亭、戏台还有花木罩了一圈光边,只有一圈光圈,余则黑黯,江郎赋里说的阒寂以思情绪留连,应该就是这么回事。

子夜已然是过去式,三点多算凌晨了。时近中秋,央视国际频道来泰州拍摄备档节目,从午后开始一直拍到三更,受邀作为嘉宾的我有些疲倦。梅园我是熟稔的,一年总要来个五六十趟,陪客参观,雅集票戏,一草一木皆成好友,一联一刻尽付知闻。夜深了,微微有些寒,导演调光的空当,我走到后院伸了个懒腰,一阵冷香浮来,是新桂,月台旁有棵桂花树,记得就在第二个石栏后面。

半夜相看似故人。走到树下,花枝临风微微颤着枝头,黄黄的蕊隐在其间,深吸一口,怎一个芬馨了得?泰城里可以赏桂的地方很多,日涉园的三峰草堂,崇儒祠的乐学堂,都有上百年的桂树,似水流年,多少欲买桂花同载酒的往事,只是今夜的桂香尤其的特别,浓浓淡淡,影影绰绰,不同寻常,许是赏桂就应该在这深宵夜阑吧,平日里我们未谙而已。

十多年前,为纪念梅大师返乡演出50周年,葆玖先生应邀回泰,活动之余,我与陆市长陪着他在园子里走了一会。那是一个春天,凤凰墩上姹紫嫣红,先生讲起他的《游园》与父亲的不同,朱传茗教他的是南派身段,瞬尔又提及梅大师的“南北和”……说这些的时候,仿若就在这棵桂花树下,午后的阳光过于暖煦,树下几许阴凉。

每年一度的泰州梅兰芳艺术节都在金秋,“我的根在泰州,我是在延续父亲难以割舍的家乡情怀”,葆玖先生生前每次回泰,说得最多的便是这句话,2010年梅艺节开幕式,他引用明人袁凯的诗致辞,“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题作《京师得家书》,一个“家书”道尽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冉冉光阴,弹指一挥,葆玖先生过世八年了。

那个春天没有桂花,也很馥馥。


秋  声

给我们的拍摄造成最大困扰的是雨。

秋天的雨淅淅沥沥,慢慢的柔柔的,恼人的暑意在其间不经意地褪去。素来我是喜欢秋雨的,纳兰所吟的相逢不语,也曾不期而遇在我的诗笺上。

只是央视来拍的是中秋节目,需要的是银汉无声转玉盘,我们在月下转朱阁再低绮户。雨这会变得有些恼人了,拍摄的两个晚上,一直在下,避在廊檐下,看着滴答滴答落成珠帘,虽说清脆悦耳,却不成诗意了。

廊的东南是一小片竹林,更多的清脆是雨打竹叶的声音,寂静的夜色里,一簇又一簇的青翠葳蕤显出几分朦胧,幽深里神秘,疏密有致的细枝攒动,在雨中倒有点楚楚动人了。沿着曲廊走近细看,散散聚聚的竹叶上,缀满了雨珠,颗颗晶莹剔透,拍摄灯光的照耀下闪闪烁烁的,发出轻盈的光芒,想起一句唱词“止不住泪珠儿点点如麻”,《春秋配》里的二黄慢板,正是梅派的经典剧目,应着眼前的光景倒合适。

梅大师的戏里,有很多这样的雨意。“诸世界好一似轻烟过眼”是《天女散花》,“繁华尽花事了难怨东皇”是《黛玉葬花》,“轻烟送暝”是《太真外传》,“雨丝风片”是《游园惊梦》,及至大王慷慨悲歌使人泪下,待妾妃歌舞一回聊以解忧如何?美则美矣,了则未了,雨也是这般淅淅沥沥得不停,当然只是雨意,梅大师唱腔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讲究的是范本之美,始终保持平静从容的气度,好处相逢无一言,相看俨然,他是难得娇怯怯的。我日常票戏都唱老生,偶尔学几段旦角戏亦宗梅派,几句“轻移莲步踏波行”,翩若惊鸿的洛神,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

导演没有如此眷眷的心情,她比较着急。雨在下,拍摄只能暂停。

央视的编与导都特别认真,我已见识过几番。即便开拍了,秋夜听虫鸣,窸窸窣窣的蟋蟀声从草尖石块传来,还是影响了她!放下监视器,摘下耳机,敛着眉尖摇摇头,杂音!不行!重拍!

这么好的秋声,怎么杂了?心里想行动上还是听指挥,照着一遍又一遍重来。


戏  台

央视的中秋晚会仅次于春节晚会。秋晚之前播出的“传奇中国节”之所以能够到泰州采制节目,倒不是泰州的中秋有什么特别,还是源于梅兰芳。

泰州,要感恩梅兰芳。

赵朴初词云梅郎合受千秋供,对于泰州而言,再怎么纪念梅兰芳也是不为过的,仅仅一个梅纪馆还有一年一度的梅艺节,当然还不够,当下推进的梅兰芳艺术中心以及梅兰芳京剧团的建议,自然是应尽之责。

这次拍摄的主题之一是京剧《嫦娥奔月》,我作为专家,在镜头前讲述梅大师排演这出戏的掌故。

中秋自有应节戏,比如旧时的《天香庆节》《阴阳河》,《嫦娥奔月》是梅大师初转的“海岛冰轮”。这出戏是他古装新戏的开始,有着很多的第一次,比如扮相,梅大师从仕女画中学来的束腰长裙与“吕字”云髻,比如表演,从“抱肚子”到唱做并重的转变,比如唱腔,南梆子的打破藩篱,还有追光在京剧舞台的首次使用……1915年的中秋,《嫦娥奔月》在吉祥园首演后,就贴上了梅大师出神入化的标签。

镜头前,我讲了一段齐如山,这位“梅党”要人是《嫦娥奔月》的编剧。梅大师去世后,远在台湾的齐如山写了《我所认识的梅兰芳》,细数好友谦和、仁慈、自爱、讲信用、讲气节的轶事,个中提及编演该戏的过程,从“每次演唱,必卖满座”的叙谈中点出两人的“道义交”。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台上,梅乡的票友排演了一段,“想嫦娥独坐寒宫里,这清清冷落有谁知?”头面、服装、身段虽不专业,却也着实投入。梅乡京剧团的孩子们襄助演出,披上鱼鳞甲的三四虞姬,戴上髯口的一群杨六郎,唱起来特别带劲。雨忽而打断拍摄进程,延绵至深夜,他们没有一个散去。

情深一往,这也是梅乡人的道义。

导演拍得很认真,就着一句“碧玉阶前莲步移”,摄像师反反复复地对着演员的脚,走过来踱过去,拍了半个多小时,还要我跟着解说梅大师台步的特点。

精益求精,道义在传承中坚守一份执着。


小  宴

台上演出《嫦娥奔月》,台下我与主持人讲着梅兰宴。

这些年与央视合作做过好几档节目,回溯泰州的过往,凤城千年的人和事,梅大师都是主题,“如果有一百个打开泰州的方式,第一个肯定是梅兰芳”,虽然是我的笑谈,却很由衷。讲述文化,要说梅兰芳,导游园林,要去梅园,吃酒要吃梅兰春,饮食自然要讲梅兰宴。

八珍玉食,精烹细制,作为江苏十大主题名宴之一的梅兰宴约有二十一道菜,还有九道面点和小吃,以淮扬风味为主,讲究因材施艺、追求本味与形质兼美,特点是一个清鲜平和,锦凤还巢、黛玉怜花、霸王别姬、贵妃醉酒……一出戏一道菜,泰州的很多酒楼都会做,各有巧妙不同。这次拍摄请了城河边的一家茶社,厨师本地人,下午和他交流时,竟是个行家,还能哼几句原板,说是早年学过大面。这样的人做梅兰宴,自然不会很差的。

餐桌就放在月台前的草坪上,下过几阵雨,行走其间软绵绵的,空气中氤氲着湿润的气息,加上舞台特效的轻烟,倒有几分广寒宫的感觉。天女散花是冷菜,用藕、笋、口蘑、鸭肉、湖虾、牛肉各做成花的模样,以六道花屏呈现,以前我还没有见过。主菜做了三道,凤还巢与断桥会常见,嫦娥奔月的做法很别致——一个半熟的煎蛋在盘子一角,真切的秋空明月悬,鹌鹑蛋做的两只玉兔在另一角,广东菜心配成的桂树,蛋清溶成的云朵……“人间匹配多和美,荐瓜持酒庆佳期”,如梅大师曲中唱的那般,与美味的悠然心会,面对主持人的频频询问,我只道“妙处难与君说!”

导演让讲梅大师的饮食习惯以及他是怎么过中秋的,侃侃而谈之余毋庸赘述,他的不饮酒、不食腻、不吃冷,早已为人熟知,齐如山说梅大师自爱,饮食就是很好的佐证,他在戏剧艺术上的成就和长久的舞台生命力,与其良好的饮食习惯是密不可分的。

拍到三点多钟,夜静更深,已是连续两个晚上,人且倦而不怠。席上的梅兰宴早已凉了,这一次的讲述终究只是看没有吃,可心里已然很满足。

徐同华,泰州人,省作协签约作家,省剧协会员。著述有中英文版《梅兰芳》及《说泰》《凤凰管》《泰州名胜》《稻河旧燕》《海陵广志》《闲情都几许》《泰州道教史话》等十余种,主编《海陵八景》《泰州竹枝词》等。


编辑:李子韵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