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主播悦读•美文里的泰州|黄晓娟:地名载乡愁

来源: 编辑:樊锦华 2023-08-11 16:05:18 查看数:0

朗读:黄晓娟

黄晓娟,姜堰区农业农村局妇联副主席,泰州市朗诵协会会员,姜堰区朗诵协会理事,泰州市金牌宣讲员,主播悦读朗诵艺术团成员,泰州市道德模范宣讲团成员。曾获泰州市红色故事宣讲大赛专业组第一名,泰州市“中华经典诵读”社会人员组一等奖。

地名载乡愁

作者:高秀春

母亲的娘家在郁园李家舍,父亲的老家在通扬高家舍,原来一个属太宇乡,一个属姜堰乡,斗转星移后来终于走到了一起,统属姜堰城区了,一个属城南罗塘,一个属城北天目山。我的衣胞地高家舍虽然落乡,但是近街,是“三世修不到的城角落”。那时上街其实很方便,通过门口亮桥河上的老闸口,过了桥南大队的粮食加工厂,从堂伯开的剃头店门口一打转,就到了老328国道上的洋桥口。穿过“塌屁股屋子”连成排,门口煤球炉子连成串的船厂宿舍,沿着官河(老通扬河)边一路逶迤西行。经过综合商店、酱醋厂南门码头、东涵子、亮儿桥、王儿局(老看守所),转眼就到了新安会馆所在的东风街。踩着巷内的青砖黄皮麻石板,在街坊们生炉子的烟火气和金刚糍儿、大炉烧饼的酥香味中,蹦蹦跳跳不知不觉就到了东板桥下的八鲜行。呵呵,上街了!路上碰到熟人,问到上哪儿去,父亲常挂在嘴边显摆的一句口头禅就是“上姜堰饭店,兜肉饭去!”

是的,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吃对每个人都具有巨大的诱惑。坝口熏烧店里油亮的烧腊肉,三大公司香店巷口金黄的油端子、臭干儿,处处让人眼睛发亮、馋涎欲滴。少年读书时,父亲在县政府招待所上班,一招、二招和东后街疝巷附近的一食堂、二食堂偶有光顾,红烧肉、粉蒸肉的美味真叫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哪怕是数十年后的今天,回想起如烟往事,那情那景仍旧和那令人心动的地名儿缠绕在一起,久久不能忘怀。那年梅子黄时,带外地友人参观姜堰老街,情有所动、兴之所至,写下了一首《老家北大街》,淡淡的乡愁氤氲在刘家桥畔、浆水巷口,勾起了天南地北众多游子心底的绵绵乡愁,至今还有人时不时地在“全民K歌”里点上一曲,自我陶醉在小城故事与红尘往事的似水流年中。

有道是“乡愁是一碗水,乡愁是一杯酒,乡愁是一朵云,乡愁是一生情”,地名,就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它不仅寄托着游子们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有时候它还会让人浮想联翩,心骛八极、神游万仞,打心底泛起一阵阵幸福完美的心灵涟漪。阅过大江南北,访过名山大川,心中却永远走不出的是老家、老景、老地名。从扬州到海陵,从姜堰到海安,在这一水相连、一脉同源的故土上,地名载着我的乡愁,如运盐河的水一般日夜在心中流淌。从维扬的瘦西湖黄金坝,到海陵的坡子街稻河湾,从姜堰的上坝下坝石桥口,到海安串场河中坝路,四处奔波的脚步里,我一步步丈量人生,一笔笔记忆乡愁。送儿子求学,为职场打拼,几多苦涩几多甜蜜,点点滴滴洒在中山塔旁、洒向大林桥畔。这些年来,翻越大浦头,漫步东城河,思绪从凤凰墩回旋,现今人又回到姜堰老坝口。人生就是一场迁徙,乡愁其实就是牵住风筝的那根线,不管你飞得多高多远,故乡总在原地,故人总在心底,以亘古不变的情怀唤着你、念着你、等着你。

日夕晨昏、沧海桑田,越来越多的老地名在春水东流、世事浮沉中渐次灰飞烟灭。名载乡愁逐水流,故园情深涌心头。忆往昔,头巷、二圈门、三水湾、四巷、五一路、六朝松、七里桥、八东街、九里沟、十胜街、百岁巷、万寿庵如数家珍,东风西仓北草场、上坝下坝南阮巷难忘根本,乌巷紫藤菊花园、青松红石涵西街五彩缤纷。有言道:“故乡留不住身,他乡留不住魂。”不管游子漂泊何方,他的心永远在眺望自己的根本家乡,绵绵乡愁里永远是故乡最吉祥!

高秀春,男,1970年8月生,姜堰区文艺剧目创作室主任,群众文化副研究馆员职称。近年来创作了歌曲《老家北大街》《我的泰州》《溱湖人家》等大量广为人知的文艺作品,扬州评话《苏中红嫂》等作品获国家文旅部群星奖入围奖、江苏省五星工程奖、江苏省文艺大奖以及泰州市政府文艺奖,散文作品《走近溱湖》入选姜堰中小学课外读本,并被拍摄成电视散文,个人获得江苏省优秀文艺骨干、泰州市优秀文艺家、姜堰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等荣誉。


编辑:李子韵

责编:康希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