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帮志愿军英雄“回家”|不是“望奎”是“泰州”,哥哥请安息吧!

来源: 编辑:周慧敏 2023-06-18 12:27:02 查看数:0

6月13日,在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义渡口镇大傅家村,“70年·70人”志愿军战士专题寻亲团队山东分队见到了77岁的村民付宗喜。双方比照过各自手中的资料,最终确认付宗喜的表哥“李传平”,便是安葬在泰州市海陵区凤栖园的“李川平”。近70年来,全家人只知李传平“因公积劳成疾病故”,至于安葬在何处,这一深埋心底的迷题一直困扰着他们。

“我的亲表哥叫李传平,他三岁丧母,七岁丧父。后来就过继到我家,由我父母照顾抚养。多年里一直未改姓名,是我们大傅家村唯一一位姓李的男丁。”付宗喜为寻亲团队讲述着往事。

“他上战场的事我了解不多,只知道他牺牲后葬在江苏,那年我才10岁。”边说,付宗喜走进房间,从衣柜最上层掏出一个老旧的皮包,小心翼翼地取出用布包裹的证明书。“老房子翻盖了3次,丢了不少东西,唯独这份证明我一直珍藏。”这张由民政部1983年颁发的证明书上写着“李传平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壮烈牺牲”,生前为“解放军干事”,“1955年9月在革命斗争中,于江苏望奎县,因公积劳成疾病故”。

付宗喜介绍,这张烈士证明书的持有人是自己的母亲,也正是证书上所登记的“付李氏”。而证书“备注”一栏中写着“换证”,是因为起初证书被误寄到李传平的婶婶手中。为此县里“寄来一个牛皮纸信封”,请付宗喜母亲去李传平的老家陵县(今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县城办理换证手续。“我母亲从村里徒步往县城跑了3个来回,前前后后加起来有180里地。”时隔近70年,这张革命烈士证明书的内容依然清晰可见。“以前我也想去找,但你看,这上面的‘牺牲时间地点原因’栏写着‘1955.9 在革命斗争中于江苏望奎县,因公积劳成疾病故’,这个‘望奎县’实在是找不到地方,后来也就慢慢放弃了。”不清楚哥哥具体的安葬地,便成了付宗喜心中最大的遗憾。

今年,我市“70年·70人”志愿军英烈专题寻亲启动后,根据海陵区凤栖园70名志愿军英烈合葬墓墓碑上的“李川平”之名,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优抚褒扬处副处长张华在中华英烈网查找,发现一位籍贯为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的“李传平”烈士。其信息与“李川平”基本吻合,张华判断两人很可能为同一人。

6月13日,寻亲团队一行来到德州市陵城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该局保存的1982年版“山东省陵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中,寻亲团队发现了“李传平”的名字,其牺牲时间、地点与付宗喜保存的革命烈士证明书相同,安葬地点为“太州市烈士陵园”。“这个‘太’很可能是根据读音写的,当年人们文化水平不高,这种现象很常见,这里的地点很可能就是江苏省泰州市。”出乎意外的地点信息向一剂强心针刺激着寻亲团队的神经。对于“望奎”一词从何而来,张华细细端详证明书,“或许当时记录信息时,工作人员把‘省’字误写成‘望’字,把‘泰’字误写成‘奎’字,而泰州以前也正叫泰县。”

结合中华英烈网、《山东省陵县革命烈士英名录》以及革命烈士证明书的信息。外加“积劳成疾病故”的牺牲原因,与病逝于泰州第八康复医院的李川平情况基本吻合,可以确认付宗喜的表哥李传平为我市合葬墓中的李川平。

从“望奎”到“泰州”,近70年的迷题终于得到解答,付宗喜一家找到英雄亲属,而李传平烈士也能够安息长眠。“终于可以到墓前祭扫表哥了。我腿脚不便,清明节时定让我儿子去祭扫,让当年抗美援朝精神传承下去。”


记者:严宇旸(见习)

编辑:周慧敏

责编:赵倩倩

审核:戚翔 闻栋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