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人文|中国作协:庞余亮鲁奖作品《小先生》真挚自然温暖

来源: 编辑:汤晨洁 2022-11-17 12:44:23 查看数:0

编者按:

2022年11月20日,由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市委宣传部、湖南省委宣传部主办的中国文学盛典·鲁迅文学奖之夜将于北京盛大开幕。在文学盛典即将到来之际,中国作协各媒体平台陆续推出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专题报道,这既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巡礼,也是对优秀写作者的致敬。今天,中国作协推出了对泰州作家、泰州文联主席、泰州作协主席庞余亮的获奖作品《小先生》的专题评论。

原文如下:

庞余亮的《小先生》在我看来是一部儿童散文,这里既没有华丽堂皇的辞藻,也没有轰轰烈烈的情感,也许因为同是“先生”的身份,让我在阅读这部作品时产生了极强的共情,这种共情来自作家笔端真挚、自然而又温暖、从容的时光抒写。

这部作品首先唤醒的是读者们早已深埋的童年记忆,学生们冬天吃“冻冻丁”、挤暖和,男女同桌间的“三八线”和一个个有趣又贴切的绰号,作家对童年的珍视似乎将读者轻柔地推进了温暖的童年里,让人不禁感叹一句“那时候真好啊!”加之作家对童真、童趣的幽默呈现,让这份记忆的温暖又多了一丝会心的笑意,比如那个因顽皮而摔断半颗门牙至今不敢大笑的孩子和那些咬炒蚕豆像一群小老鼠磨牙的孩子,在他们的身上,读者似乎看到了曾经换牙和上课偷吃零食的自己,那种打心眼儿里漾出的笑意会自然而然地浮于脸上的。

当然,庞余亮的笔端流淌出的绝不仅仅有这些,还有其作为“先生”的那份责任和深刻。在《小先生》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作家对孩子尊严的极力维护和对教学方法的不懈探寻,他从不直接呵斥学生课堂内外的各种调皮捣蛋,对有身体残缺的孩子竭力维护,也不断地从老先生那里偷学有效的教育方法,他是一位负责任的大先生。同时,我们也在作品中看到了作家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观照,比如乡村的留守老人与孩子、上级的各种形式主义的检查、民办教师艰难而又执着的转正以及时隐时现的乡村暴力和辍学等等,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庞余亮在触及这些社会现实时,笔触并不严厉,但能让读者在一种云淡风轻中感到触目惊心。

其实,在我看来,作家的这些情感和思想都是通过其生动的语言得以传达的,他的语言既像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精心打磨,又像是自然天成,比如其把黑狗比作“一个标点或错别字”,把土坷垃擦片比作“一盘未下完的棋”,把打谷场上的草垛比作“金色的草帽”等等,这是多么形象生动啊!当然,在这形象生动的语言背后隐藏着的是作家对“先生”这两个字的独到认知,“我又梦到了我们坚实而平稳的乡村学校……乡村学校给我的感觉就像是一块安全岛……”,正如《彼得·潘》里的那座既有规则又自由的永无岛,作家始终对“先生”这份职业充满了惶恐、虚心和敬畏,在那里收获了开心、温暖、“地气”和成长。


来源:中国作家网

编辑:汤晨洁

责编:赵倩倩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