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人文丨记者节回忆新闻巨子邹韬奋的泰州缘

来源: 编辑:徐涛 2022-11-08 15:03:07 查看数:0

今天是第23个中国记者节。让我们一起走近民主革命时期的新闻巨子邹韬奋,讲述80年前他与泰州地区的一段不解之缘。

邹韬奋(1895—1944),生于福建永安,祖籍江西余江,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民主人士,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毕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民主政治奋斗,是继鲁迅之后竖旗文坛的领军人物,先进文化的光辉典范。2009年9月,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

1937年7月,救国会“七君子”出狱时的合影,右一为邹韬奋

1942年冬,邹韬奋在奔赴华北、延安途中,遵照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建议,深入考察苏中、苏北,在靖江、泰县、如皋、东台等地都留下了足迹,对苏中抗日民主根据地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靖江是我党往来苏北、苏南和上海的重要交通线。据党史资料记载,1942年11月22日,按照党的战时交通线路,地下交通递步接送,邹韬奋到达苏中新四军抗日民主根据地。第一站从靖江新港上岸,到达苏中三分区位于如西县的大众书店,第二天在苏中第三军分区进行了演讲。他用亲身的经历、耳闻目睹的事实,揭露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动的罪行,号召军民跟随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走抗日救亡、解放中华的道路。

1945年12月9月,为纪念邹韬奋,苏皖一分区(如皋)韬奋书店开业,同时设黄桥、泰兴、靖江分店左:开业宣传单;右:韬奋书店出版的书籍在随后的苏中之行中,邹韬奋曾前往泰县考察访问。泰县县委、县政府为他举行欢迎大会。时任泰州独立团一营三连连长杨清在所著的《血与火的征程》一书中回忆,邹韬奋在大会上为泰县军民讲述了日、伪军如何烧、杀、掠、奸摧残老百姓,到处推行苛捐杂税,还讲了进入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初步观感。他以所见所闻的大量事实,阐明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为民族、为国家而流血奋斗的政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他鼓舞战士们要树立坚定的信念——胜利一定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他热情洋溢、富有感染力的演讲,鼓舞了在场的每一位军民。

演讲结束后,杨清奉命带领一个排和一个侦察班,护送邹韬奋通过敌伪封锁线,前往联抗地区。当时邹韬奋身患眼疾,战士们为他准备了担架,但他坚决不肯坐,而是与战士们一起走路。他像父母与兄长般与战士们谈心,满怀关怀和同情,鼓舞战士们树立坚定信仰和必胜的信心。邹韬奋鼓励说:“国家、民族的希望,就寄托在你们这一代热血青年身上。”“中华民族的希望完全落在共产党人的肩上,你们现在选择的这条路,是正确的,光明的,必须坚定地跟着共产党走。”在以后的革命道路上,杨清始终把这些话记在心间。1943年3月,在苏中、苏北抗日根据地考察一段时间后的邹韬奋返回上海治病。临行前,他饱含深情地说:“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是全国最理想的地方。我所憧憬的民主自由,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实现了。等我病好了,立刻就回来!”治病期间,他在给华中局写的信上,要求再赴苏北,说:“我死也要死在抗日民主根据地。” 虽然党组织设法全力救治,但最终还是没能挽救邹韬奋的生命。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不幸病逝,年仅49岁。他生前多次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入党要求,临终前口授遗嘱,再次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9月28日,中共中央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1944年11月,延安《解放日报》“邹韬奋先生逝世纪念特刊”

毛泽东为他亲题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对国事的呼吁》手稿1943年10月,邹韬奋在病榻上所写的《对国事的呼吁》一文提到了这次苏中、苏北之行:“此次在敌后视察研究,目击人民的伟大斗争,使我更看到新中国光明的未来。我正增加百倍的勇气和信心,奋勉自励,为我伟大祖国与伟大人民继续奋斗。”这段经历为他生命的最后一段乐章注上了一个铿锵的音符。“人民喉舌”在泰州地区播撒的革命火种,在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旺盛生长。

来源:记忆泰州

编辑:徐涛

责编:赵倩倩

审核:吴军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