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小杨社区村企共建 打造农旅体融合样板
要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是重要的突破口之一。如何才能扮靓“颜值”、提升人气,达到富民兴村的效果呢?记者在姜堰区三水街道小杨社区调研时发现,抓住历史机遇,做好村企共建、农旅体融合等“文章”,是能够走出一条符合实际、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国庆前夕,记者进行了蹲点调研。
初秋时节,天朗气清。位于小杨社区的溱湖绿洲风景区迎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段之一。草坪露营、户外烧烤、岸边垂钓……游客们在恬静中享受着慢时光。“这儿挺美的,又安静,带孩子来体验田园风光,亲近大自然。”
相比十年前,如今溱湖绿洲的变化可以说是翻天覆地。实际上,这也是小杨社区近十年发展的缩影。毗邻国家5A级旅游景区溱湖国家湿地公园,小杨社区拥有着天然的旅游资源优势。十年前,一些外地人便在当时的小杨村开设了“水上餐厅”。时任姜堰区三水街道小杨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卫巧凤回忆说:“基本都是一条船,用根木板连着陆地,游客在船上吃饭,但是卫生环境不好。”
转折:能人投资兴业
卫生环境较差、食品安全存疑、规模小而散……这样的农家乐,发展很难长远。2013年,兴化市戴南镇创业者陈奇在小杨社区流转600亩土地,计划打造一个休闲旅游基地。当时,以餐饮、垂钓、采摘等形式为主打的农家乐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流模式。于是,陈奇“依葫芦画瓢”,也采取了这一运营模式。但是很快他就发现,乡村旅游季节性强、不确定因素多,这样的模式存在较大风险。
意识问题的严重性,陈奇把目光瞄向了当地的特色水产——溱湖簖蟹。2015年,在他的努力下,规模庞大、各自为政的蟹农们有了统一的行业协会、销售市场、商标品牌。位于溱湖绿洲风景区的簖蟹批发市场占地达到10万平方米。
机遇:特色田园乡村的“风口”
溱湖簖蟹销售火热,小杨社区迎来了新机遇。2017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特色田园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当时的小杨村被列为首批省级试点村庄。借着这股“东风”,村庄“颜值”来了个大变样。姜堰区三水街道小杨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政介绍,变化包括道路的改造和亮化、河道的疏浚、污水管网的铺设等等。
“面子”有了,如何将“里子”做实呢?2017年,原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正式实施,标志着国家对民宿发展的大力支持。当时,小杨社区正在打造“小杨人家”民宿园,但是项目建成后却难以寻找到合适的运营商。而在那时,陈奇正在考虑如何利用好簖蟹市场的人流。这也让当地的产业发展与乡村旅游有了嫁接的可能。
共赢:村企联建 农旅体融合
2019年,陈奇成了“小杨人家”民宿园的运营方。社区引领,企业经营,一举多得。像小杨社区居民陈龙喜,就把一处闲置房进行了翻新,并租给溱湖绿洲风景区。除了每年可以拿到5万元租金,加上在景区做“厨娘”,陈龙喜仅这两项年收入就在9万元左右。
如果说民宿让游客放慢了脚步,那农业体验项目则可以享受农耕的乐趣。眼下,溱湖簖蟹已经上市。除了品尝,游客们可以到养殖基地体验捕捞、捆扎簖蟹的技巧。“游客多了,店里的人气也跟着旺了。到季节的时候,螃蟹一个月可以卖三到四千斤。”溱湖簖蟹批发市场商户说。
农业体验项目为游客融入景区提供了途径,同时也会激发消费欲望,增加养殖收益,反哺产业发展。今年,溱湖绿洲风景区承接了第二十届省运会青少年部射箭项目,小杨社区成功把乡村旅游的触角延伸到了体育领域。
人气带动旅游发展,也促进了百姓富裕。数据显示,2021年,小杨社区接待游客超过15万人次,营收达4000多万元,解决社区劳动力就业超百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1.72万元提高到3.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2年的220万元提高到471.2万元,都实现了翻番。
现在,小杨社区又有了新打算,将本土的香菇产业和悠久的状元文化结合,打造观光、采摘、研学、品尝等一体的“菇菇部落”,为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文化内涵。
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怎样谋划?小杨社区的实践给出了参考:在遵循市场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把握时代的发展机遇,用好自身的资源禀赋。当然,作为全局性、系统性工程,谱写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各地会有更多的思路和办法。
记者:聂庆桢 戴祥翔
编辑:赵采薇
责编:赵倩倩
审核:吴军
- 关注|省泰中老校长于一平铜像落成2022-10-03
- 海陵|高标准建设小区电动车充电棚项目2022-10-03
- 便民 |我市优化高速公路充电服务 方便旅客假期出行2022-10-03
- 国庆|动物园推出互动项目 增添游览体验2022-10-03
- 时政|市领导走访慰问高龄和困难老人2022-10-03
- 时政|市领导督查疫情防控工作2022-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