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 陈辉:十年辛苦十年乐——我与二轮《兴化市志》
二轮《兴化市志》
兴化古称昭阳,又名楚阳、楚水。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板桥故里”“水浒摇篮”“国象之乡”“小说之乡”的美称,以人文荟萃和名胜古迹众多而闻名于世。境内人类生存史可追溯到距今约6000多年。形成于750年前的全球独特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垛田,是勤劳智慧的兴化先民为了抵御洪水,在湖荡沼泽地带开沟取泥、垒土成垛的独特创造,是因地制宜、天人合一的杰作。沧海桑田、斗转星移,这方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一批又一批人杰,名闻遐迩。他们中有古典文学巨著《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明代三任宰辅高谷、李春芳、吴甡,明 “嘉靖七子”之一、文学家宗臣,“东海贤人”韩乐吾,清代画派“扬州八怪”中的代表人物郑板桥、李鱓,著名文艺理论家、“东方黑格尔”刘熙载等。
近年来,兴化按照“把里下河地区尤其是兴化建设成为‘江苏大公园’”的目标,深入推进全域旅游创建,坚持把绿色生态发展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诸方面和全过程。随着千垛菜花旅游节的成功举办,全球四大花海之一,兴化千垛菜花日益成为江苏乃至中国的一张靓丽名片。
自公元920年(五代杨吴武义二年)兴化建县,至1943年,兴化官修县志5部。1995年,建国后首部兴化志出版。2007年,兴化启动第二轮《兴化市志》编纂工作,至2017年正式出版。《兴化市志(1991-2010)》自编纂之日起,即受到兴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和关心。兴化各乡镇、各部门将修志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抽调人员建立工作班子;200余名修志人员更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兴化市志(1991-2010)》凝结了全体修志人员的心血,是共同创作、共同劳动的结晶。
十年辛苦十年乐
——我与二轮《兴化市志》的方志十年
文 | 陈 辉
方志十年。标题很普通。
方志十年,我从三十多岁到了四十多岁。
方志十年,几乎只做了一件事:编纂出版《兴化市志》。
“《兴化市志(1991-2010)》编纂工作从2007年4月正式启动,历经11年,经过组织发动、资料收集、参编单位撰写初稿、分纂、总纂、初审、复审、终审、市级验收、省级审核、出版社审稿、校对、出版等过程,今天终于与大家见面了。全志主体共设32卷,志首设序、彩图、凡例、目录、总述、大事记,志末设附录、索引、编后记,总字数256.9万字,志首彩图和随文图片共502张。总印数为3500册。”——摘自2018年《兴化市志(1991-2010)》首发式工作汇报。 2007年年底,经过几年的规划、筹备、建设,兴化档案馆晋升省一级档案馆,喜悦还未完全散去,疲惫也还未完全消退,又接受了新的任务:组织编纂刚启动半年的《兴化市志》。而此时,作为档案管理科长的我对方志业务还一无所知。
更没有想到的是,这项工作一干就是十年。
关键字——难。没有时间学习业务,也没有时间适应角色,啃了几本方志业务书籍,半懂不懂,匆匆上马。
真正全身心投入进去,才发现进了一个难以爬出来的大坑,难度比想象的要大得多。首先,原有的纲目不成熟,如果按照原纲目编下去的话,必然走入歧途,以失败告终——惶恐;各部门不配合,资料收集难度极大。大半年过去了,看着零零散散的资料——惶恐;打开已有资料,风格五花八门,内容乱七八糟,无从下手——惶恐……
怎么办?深吸一口气,自己对自己说:淡定。拿出档案馆达标升级建设的经验,用蚂蚁啃骨头的方式,先申请去武进方志办等先进单位学习调研,回来设计出修志近期规划和中长期规划;逐步熟悉编纂和评审流程,列出清单,把现有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问题一样样列出来,找出可行的解决方法。
然后就是做。跑。本地部门和乡镇,一家家的上门,跑遍了所有乡镇和机关部门,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有的部门跑了十几次,督促收集资料;还欠缺的通过其他各种手段去收集,光档案馆就查阅了上万本档案和资料;跑南京、扬州,请省内著名方志名家帮助调整设计纲目;聘请本地方志专家审阅稿件。
修志工作渐渐走上了正轨。然而,接下来的工作还麻烦着呢。
关键字——烦。没接触方志时,心里想:就是编一本书呗,资料各单位提供,只要负责凑起来就行。可是真正投入进去,才知道无穷无尽的麻烦和琐碎。
举例:
麻烦1:数据。市志里包含大量的数据,作为存史资政育人的工具,真实准确是第一位的。但各单位报来的数据很多都是未经核实的,错误百出,前后矛盾。为了解决此问题,找出历年的统计年鉴,一个数据一个数据核对,概述数据与正文数据对照,文中数据与表格数据对照,历年数据与总数据对照,光数据统计,就经历了数轮,最后出版前又花了半年时间针对数据校对。
麻烦2:人物。人物收录比较敏感。既要尽可能按标准收录齐全,又要尽可能保证真实准确。各单位报来的任务名录,粗检就能看出很多错误,夸大职务的,成果不实的。以及缺漏现象严重,有的乡镇符合标准的报来数百个,有的只报来一两个。为此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一一核实和增补,到处征集线索,同时根据资料调整收录标准,以保证志书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麻烦3:程序。根据省方志办编纂出版规定,经过组织发动、资料收集、参编单位撰写初稿、分纂、总纂、初审、复审、终审、市级验收、省级审核、出版社审稿、校对、出版等一系列过程,每个环节都要经历少则半年,多则一两年。像每次评审,专家都要提出数百到上千条的意见,都要一一改正。有时候为了一个小条目的内容补充或核实,都要花上几天时间,查阅数百本档案,还不一定得到满意的效果。
除此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麻烦,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即便到了最后的即将出版阶段,笔记本上还列出了需要改进的事项72大条,具体修改意见1000多小条,完成一条就划掉一条。当所有的都划掉时,才感觉到了一丝曙光。
关键字——专。从不知深浅的投入方志工作,到惶恐,到能够按部就班地编纂,做着做着,又有了惶恐的情绪。只不过与一开始的惶恐不同的是,这次的惶恐,是对修志标准的新想法和对自身业务能力不足之间形成的差距造成的。我开始琢磨如何如何更好地编志书,如何更好对在志书中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点,避免“千人一面”。
兴化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又是全国著名的不锈钢之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请教省内方志专家,最后将“文化遗产”和“不锈钢产业”升格为篇,既传承了地方历史特色,又体现了地方新兴时代特色。同时,还在相应篇章中,把“生态景区”“国际象棋”“兴化文学现象”等升格为章,力求把兴化 “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不锈钢之乡”“中国国际象棋之乡”“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等地方名片在市志中充分体现,尤其着重记录了兴化垛田的发展保护和毕飞宇,侯逸凡等当代兴化名人。
在《兴化市志》总述中,从“兴化是一个蓬勃发展的城市”“ 兴化是一个宜居宜游的城市”“ 兴化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城市”“ 兴化是一个和谐幸福的城市”四方面介绍了兴化的地方特色和亮点;“兴化纪事”中以专记形式记录了兴化1991年抗击特大洪水纪实,配合地理风物、交通、城市建设、水利篇章中对于“水”的叙述,立体呈现了水乡兴化对于水的建、用、防的变迁与成果。此外,对于大事记、图照、附录中进行删选和记录,也是反映地方特色的表现手段,努力编纂出具有本地特色、质量上乘的志书。
十年方志,越做越觉得自己能力不够,就越要提高能力。既要守传统,又要敢创新;既要有共性,又要有个性;既要述而不议,又要巧妙地呈现多元历史。而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也不仅仅是一项事业,而是融入了生活的态度—从容之中现进取。
记录历史,这不仅仅是责任,更是一种感觉,一种枯燥而生动的感觉。2017年底,当《兴化市志》拿到手的那一刻,心情平静,但并不止水。
方志十年,无怨无悔。
作 者:陈 辉
陈辉 兴化市党史方志办方志科科长,主持编纂《兴化市志(1991-2010)》,指导多部部门、乡镇志出版
来源:方志江苏
编辑:李子韵
责编:赵倩倩
审核:吴军
- 主播悦读•童声|陈妙寒:多彩的人生2022-09-13
- 活动|《主播悦读》9月10日互动获奖名单出炉2022-09-13
- 关注|我省启动防台风Ⅳ级应急响应2022-09-13
- 提醒|备战2023年高考大事安排提前看!2022-09-13
- 直播回看|泰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蒋向荣走进12345政风热线直播间2022-09-13
- 关注|我省2022年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选调工作公告202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