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虎门销烟前,林则徐在泰州干了这件大事……
在泰州南门高桥古沿运河畔,耸立着一座历经百年风雨的盐税碑。它见证了一段独特的盐税历史,将古盐运河的故事,演绎得更加真实,意蕴丰富。下面就跟随小编从容地抵达历史现场,一同感受林则徐在泰州整饬盐税留下的历史温度。
税碑亭
一块碑记,引出一桩盐税故事
时光总在不经意间流走,城市在沧桑变迁中留下的印记,弥足珍贵。那些历史长河中的故事,只有在凝视这些印记时,才能抵达历史现场,触摸历史温度,感受昔日辉煌与今日落寞。一切繁华仿佛都是过眼云烟,但有些印记却站成了城市里的永恒风景。
在泰州市万达广场北侧古盐运河畔,有一座仿古的亭子,亭内站立着一座古老的石碑。石碑被玻璃罩住,大字依稀可见,正文小字需要近距离辨认。碑体为白矾石质,呈长方形,上下高147厘米,左右宽70厘米,楷书,共22行,每行60字,全文计1239字。石碑最上头写着:扬关奉宪永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告示碑。石碑右边第一排写着: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理粮储、提督军务、巡抚江苏等处地方林(则徐)。
扬关奉宪永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告示碑
中间是正文,大概内容为:“泰州滕坝,内通下河盐场州县,外达口岸支河大江,本属扬关管辖。嗣因该坝离关穹远,于乾隆元年,题归泰州,只许征收落地零星税银,并附近泰兴土物。其江南运赴江北,江北运赴江南……及不应私走口岸、盘越滕坝……岁仅二千两……于滕坝、口岸一带不时稽查……”。扬关每年税额多达十六万两,上缴数是泰州的二十倍,每年短缺、赔缴。由此可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之巨,这也是林则徐立税碑的原因。最左边交代了立碑时间:道光十五年七月二十八日示。
原石碑下部还有一个白矾石质的底座,底座上下高39厘米,左右宽93厘米;底部中间供碑底凸榫头插入的凹榫深13厘米,宽20厘米,长16厘米,现藏泰州市国家税务局。
说起这块碑,还有一段坎坷的经历。
在1984年文普工作中,泰州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得到了一个重要消息:泰州南门高桥外滕坝街居民王兆祥老人的房屋南墙壁上有一块古旧的石碑。工作人员仔细查看后,觉得此碑大有来历,不敢懈怠,连忙请文物专家前来鉴定。经鉴定,此碑正是失传已久的《扬关奉宪永禁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告示碑》。这块碑的发现,就像是为我们打开了历史的一扇门。走进去,时光就指向了1835年。出现在我们面前的主人公,正是后来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此时的林则徐担任江苏巡抚,正在泰州视察,处理盐商偷税漏税的情况。这块碑,就是这一段历史的见证者。
这一重大发现,立即引起泰州市政府的注意。1990年,泰州市人民政府将这块税务告示碑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5年在原址建立了“税碑亭”,由国家税务总局局长题写匾额“税碑亭”,及“税亭春晓”四字。专家一致认为,此碑意义重大,对于研究清代税收历史非常重要,也为研究林则徐这一民族英雄也提供宝贵史料。
肩负重任,林则徐赴泰整饬盐税
林则徐(1785-1850年),福建省侯官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主张严禁鸦片,被誉为“民族英雄”。
道光十二年(1832),林则徐由东河总督转任江苏巡抚,在江苏任职5年,恪尽职守完成上缴赋税工作。
经国之费,盐课为重。盐税,自古以来就成为与田赋并列的重要财政来源。自从唐代中期,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几乎占到国税的一半,前后长达一千多二百年。据嘉靖《两淮盐法志》记载,盐课居税务之半,两淮盐课又居天下之半。
泰州,自古就是天下粮仓、盐仓。天圣年间,西溪产盐进入辉煌的发展阶段。时任西溪盐监的范仲淹看到“遍地的雪花”,看到那南来北往的运盐船,不禁赞美道:西溪乃是天下海盐仓啊。在西溪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孕育着深厚的盐文化,一度被视为江淮海盐文化的起源地。宋开宝七年(974),泰州在西溪设置西溪盐仓,宋朝官员晏殊、吕夷简、范仲淹,都曾在泰州西溪盐监任职,后来皆官至宰相,一时间西溪有“三相”之说。
宋代词人周邦彦一句“吴盐胜雪”,足可让人想象到泰州盐业的繁荣与兴盛。嘉靖《两淮盐法志》记载:盐品以散为上。淮南之盐熬于盘,其形散。泰州属于淮南盐,其所晒制的散盐,味淡而雪白,是盐中的上品。
明代以来,仅盐税而言,泰州盐税一直占全国总盐税的四分之一以上;道光中期,全国的盐税收入不足500万两,其中有250多万两来源于江苏,泰州仍然是盐税重镇。
朝廷委任47岁的林则徐担任江苏巡抚,既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也是对于江苏盐税的重视。此时的清王朝,离鸦片战争不过几年,内忧外患,国家凋敝不堪,急需要盐税来维持庞大的经费开销。林则徐到江苏,是肩负着收税这个重大的使命,他不得不认真对待。自他上任伊始,便开始逐一排查偷税漏税的问题。泰州滕鲍各坝越漏南北货税告示碑,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并在其手上得到有力治理。不过,作为一位民族英雄,林则徐与一般的收税官员不同,他体恤百姓疾苦,关注百姓生活。当一方发生海潮侵犯,盐产量锐减时,他又会挺身而出,上奏皇帝,为民请命,请求减税免税。这其中,就有10多次这样的情况。这块告示碑,实际上是林则徐忧国忧民情怀的一种体现。从这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一个时代,一个英雄身上的品质与担当。
立碑永禁,杜绝刁贩绕越偷漏
泰州,作为古盐运河的重要节点城市,江淮海三水汇聚之所,至有滕坝鲍坝等这样重要的盐税关口,南来北往的盐船,都必须从此通过纳税。但泰州地区水网纵横,部分商船绕越泰州滕坝,从泰州口岸进入长江,不经扬关中闸和白塔河二处纳税;进入里下河地区货物亦从滕坝绕越,直达里下河州县,导致扬关税收锐减。
面对这样的情形,林则徐非常重视,特地调研泰州,立碑永禁偷税漏税:扬关由闸近年征收税课遍有短缺,总由奸商刁贩绕越偷漏所致,是泰州滕鲍各坝实为关闸漏卮,断难再任商贩船埠人等盘坝绕越,致亏税课,据详前情,合行给示永禁。并下令:“尔等贩运各货,由江南运赴江北,及由江北运赴江南销售者,务各恪遵定例!概赴扬关由闸及中白二口照例输税,不得避重就轻,私自盘坝绕越”,否则“定将该商埠人等一并从重治罪”。清后期,由于课税繁杂,百姓不堪其苦,纷纷越坝,当时有一首竹枝词记载了百姓的生活疾苦:“三角银圆一只猪,合城屠户总号呼。苛捐重税穷人苦,闲歇纷纷肉食无。”即便在滕坝筑实后,新的越坝方式依旧应运而生:货物运至坝口,船不过坝,将货物越坝,继续逃避税收。盐税处于难以催收之际,国家也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终究成为压垮大清王朝的一根稻草。
1839年,林则徐因虎门销烟留名史册,也因改革漕运,改革盐政、整顿盐务,而更加丰富了他的精神内核。《畿辅水利议》,是他存世的唯一作品,也告诉着世人,这位官员的多方面才华。
虎门的硝烟不会散去,税碑亭的碑记也不会消失,林则徐立在时代的关口,立在古盐运河畔,成为励精图治、忧国忧民的风雨见证。
来源:泰州晚报
编辑:悦鸣
责编:邵晓霞
审核:戚翔
- 人文|泰州记忆讲堂解读姜堰天目山历史文化2022-09-17
- 关注|75名茶艺师同台竞技 争夺最美“茶仙子”2022-09-17
- 访谈|海陵:践行“四个第一” 拼搏“双增”赛道2022-09-17
- 关注|全国科普日:喜迎二十大 科普向未来2022-09-17
- 关注|泰州:“金丝带+金邮路”打通金融为民“最后一公里”2022-09-17
- 关注|泰州市定于9月18日试鸣防空警报2022-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