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州 阵雨转多云 18℃~11℃

“蟹王”朱同林:兴化螃蟹行业的领路人

来源: 编辑:陈丹丹 2016-08-10 17:09:43 查看数:0

螃蟹作为水乡兴化特色水产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后已颇具规模。而说到兴化的螃蟹自然少不了被称为“蟹王”的朱同林。他的“泓膏”大闸蟹现如今已经成为海内外的著名品牌。

今年60岁的朱同林在业内被称为“蟹王”在螃蟹的世界里沉浮了近四十年。在兴化泓膏生态园里,他和记者分享了自己多年来的创业经历。出生穷苦家庭的朱同林15岁时因为家里欠债300元,被迫辍学打工。虽然离开了学校,但是聪明好学的朱同林是水乡的儿子,一直在水泥厂打工的他,心思早已放在水产养殖上。他和小伙伴们发现河口的野生螃蟹口味不错,于是他们便花钱将村里的河口承包下来,捕获的野生螃蟹卖出了好价钱。“当时卖螃蟹就是五毛钱一斤,第一年都是野生放流的,我自己有一个小智慧,在回流的口子上用细网拦螃蟹,当时三个人合伙的是六百块钱。”

朱同林和朋友的这一拦就拦出了商机,野生的螃蟹在当时来说还是稀有品种,相比于鱼和虾这些传统的水产品,螃蟹的吃法和口味都备受大家的喜爱。五毛钱一斤的价格在当时来说并不便宜。于是朱同林通过野生螃蟹赚取了事业的第一桶金。不过野生的螃蟹数量毕竟有限,捕捞一段时间以后,朱同林开始琢磨人工养殖螃蟹。

当时积攒了一定积蓄的朱同林决定人工养殖螃蟹,不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第一次采购蟹苗便吃了大亏,先前投资的五千元血本无归。说起原因,朱同林觉得还是自己经验不足。他购买的是如东地区的咸水蟹苗,而兴化地区的更适合养殖淡水蟹苗。判断失误让朱同林意识到人工养只螃蟹并不那么容易。于是他虚心向当时成功的养殖户借鉴经验,甚至和对方合资养殖。“第三年我就和这个成功的人合资,合资之后就从安丰、到下圩,当时我就两个乡镇就是河口放流。”

有了这次成功的经验,朱同林的螃蟹养殖逐渐走上了正轨,他的蟹塘也从老家安丰走向了兴化的其他乡镇,规模逐渐扩大。2004年,朱同林逐渐意识到品牌的影响力,相比于声名海外的阳澄湖大闸蟹,自己的螃蟹品质并不比人家差,但是销路却和人家有很大的差距。于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朱同林创立了“泓膏”品牌。为何叫做“泓膏”朱同林有他自己的想法。大家所理解的“蟹黄”在业内称为“膏” “膏”的颜色红色最好,黄色次之。“最好二级品就是黄膏,三级品就是白膏,后面就是青膏。”

设立自己的螃蟹为“泓膏”同音红色的红,这便是告诉大家自己的产品品质最优,销路也是最好。有了自己的品牌后,朱同林还开设了三十多家“泓膏”大闸蟹专卖店,遍布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各大城市。

朱同林说,螃蟹好的品质离不开技术的进步。早些年他的螃蟹得了当地俗称的“弯爪病”病倒了大批的螃蟹,在行业内,对付这样的病也没有很好的办法。当时的朱同林便自己钻研,终于发现石灰能提高蟹塘水的碱度,消灭蟹塘里的细菌。

经历了这次风波的朱同林意识到,技术上的进步是螃蟹养殖的关键。安丰当地曾经有这样一个俗语,“一家养蟹三家穷”没有成熟的养殖技术,大家盲目跟风投资之后的结果只能是亏损。朱同林带着乡亲们尝试在蟹塘里种水草,改善蟹塘的生态环境。

好学钻研的朱同林不仅在当地琢磨经验,他还前往阳澄湖等地,虚心学习别人成功养殖经验,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逐渐琢磨出适合自己的一套做法。当年所拜的师傅多年之后来到兴化,反过来学习朱同林的经验。

朱同林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他在行业内的成功离不开乡亲们的支持。朱同林在2004年便带领1600名农民和下岗职工,成立了泓膏大闸蟹有限公司,年销售额近亿元。公司形成了从事河蟹育苗,养殖,销售,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众多螃蟹的分销商也通过朱同林的帮助发展壮大。现如今,朱同林在家乡还成立了蟹农科技服务超市。

喝水不忘挖井人,来自安丰的朱同林多年来一直回报家乡,回馈百姓。村里镇上需要造路修桥,捐资助学,朱同林总是第一个伸出援助之手,先后无偿资助近千万元。

朱同林螃蟹事业的发展是整个兴化螃蟹产业发展的缩影。目前,兴化市共有蟹塘80万亩,从事螃蟹养殖销售行业的超过50万人。现如今,朱同林的螃蟹养殖更加注重生态化,环保型,他先后投资了一亿多元建造了国内领先的饵料厂,更加环保生态地养殖方法会促进当地环境的建设。

全媒体记者 邹霖 徐永娟(实习)编辑 悦鸣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