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记忆】人文地标两则
映日堂的荣耀
文/明乔
泰兴旧时建筑大有来头的并不多,唯“映日堂”王氏旧宅有“通天”之名实。这与王令树与康熙皇帝的“交情”有关。王令树(1657—1720),字桐孙,号树人,行一。康熙十一年(1672),王令树15周岁,通过童试后考中秀才;康熙十七年(1678),戊午年,通过江南乡试考中举人;康熙十八年(1679),王令树22周岁,联捷考中进士。后王令树历任四川叙州府富顺知县、礼部主客司主事、精膳司员外郎、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擢兼山西道监察御史。康熙四十一年(1702),壬午年,时康熙48周岁,王令树45周岁,这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康熙帝传集部曹于太和殿,赐王令树御书“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十字,既是对王令树从政的肯定,亦是对被举为“康熙中后期扬州诗坛领袖”的王令树诗歌成就的肯定。王令树感念皇帝恩德,遂将自家堂号“三槐堂”改为“映日堂”,泰兴王宅亦被称为“映日堂”。从王氏祖先王彦璋(“明故处士”,籍本山西太原,世居苏州,因靖难兵役,于1399—1402年期间从苏州阊门迁居泰兴,隐居在古泰兴的天宁庄,现在滨江镇蒋港村地界)算起,王令树应是“映日堂”之十世孙。
映日堂祠堂最多时有数十间,位于原隆盛巷中,大致在现仙鹤湾绿色餐厅和大统华所在地,而南门狮子巷的观音禅寺,最初系王令树的家庙。王令树后将自己的诗集命名为《映日堂集 》,计6卷。王令树的“映日堂”建于何时?尚未考证出来,但王令树的成功,显然有其家族因素。
泰兴城区王氏这一族皆信佛。王嘉宾(1580—1642),国子监生,生性好佛,《康熙二十七年(1688)泰兴县志》卷之四载:“放生庵,在北门外,明万历年建,监生王嘉宾施地;毘尼庵,在北门外,今改为福城禅院,亦王嘉宾施地。”王中美(生卒年不详),泰兴庆云寺下院的诗僧休隐上人,王氏家谱称:“王中美,字四畅,号美发,才质粹美。祟祯八年拔贡,祟祯十二年己卯科九十八名举人,敕授文林郎、候选知县。”而《光绪泰兴县志》之《人物志列传》中,介绍王令树时有此描述:“大父王尊美,明诸生,与其兄举人中美同都雋望,世变不出,未竟其才。”“公素性恬澹,不乐仕进,己卯乡荐后,值国势沛,即绝意春闱,家居教子,一以经明行修为务,间与邑中知己论古今兴废,饮酒赋诗,以此自终”。王中美的侄孙王令树,先在宅里建家庙(康熙御书“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挂家庙),康熙五十五年(1716),王令树拾宅为观音禅寺,三百年来,观音禅寺香火不断,现为泰兴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
泰兴名园如嘉树园、树园、映日堂,之间是有关联的。季氏嘉树园主人与树园主人张丕阳本是亲戚,而树园主人与映日堂主人也是亲戚。映日堂(三愧堂)的休隐上人去世后,泰兴张氏“三凤堂”的张丕扬曾写《挽休隐僧》:“寂尔阇经西院僧,伤心十载老诗朋。生推华阀唯清昼,死得真诠是惠能。锁骨销时怜瘦鹤,茆斋过处忆澄冰。白头都讲空挥泪,薪尽谁传无尽镫。”原来,王中美之兄王尊美的媳妇、王令树的母亲是张丕扬叔祖父、进士出身的张日浣的女儿,王令树和张丕扬则为至交。清朝重臣张廷玉为王令树撰写墓志铭,大概是看在皇帝赠诗的面子上,而又与泰兴张氏之渊源所致。
精蓝巨刹水月庵
文/汪盛华
1980年冬,我蹬车到分工的郭庄片查苗情,无意中发现龙梢港北岸有一方百亩台子地,周围有填平的溪河,稀疏的蒲草、芦苇随风摇曳。我问同行的村干部刘天生主任,那是什么地方,他说是水月庵遗址,驻过伪军和鬼子,一次趁换防间隙,新四军破拆了它。出于好奇,我们踏冰走进台子地。到处可见碎砖瓦砾,残木锈钉。以后每次路过,都要驻足看上几眼,心中有说不出的神秘感。为了解疑,我查阅史料,一下子惊呆了。据相关刊物和史料记载:“水月庵,旧名建安寺,在郭家庄,为城西巨刹,梁天监四年建。”推算建于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即公元505年,距今1500多年,早于泰兴设县432年,也早于庆云寺494年,为泰兴最早的寺院。
由于它的久远、完美、神奇和声名,康熙帝南巡至扬州,特召见水月庵住持纪荫,赐予御书“水月禅心”匾,纪荫为此专建禅堂楼珍藏此匾和御赐品。从此建安寺改称水月庵。为避战乱,此匾现珍藏在无锡灵山祥符寺内。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也为它留下诗赋,明黄桥人贡生何松龄为重修水月庵赋诗:
古寺萧萧旧更新,盆花如绣篆如云。
老僧不说西来意,一领布衫重七斤。
略行当门路不迷,清池微波碧玻璃。
秋风落叶无行迹,记得春时花满溪。
清朝德溥有诗云:
相随杖锡度秋晴,为访精蓝郊外行。
一坞花浓凝晓雾,满堤柳碧啭春莺。
鸭炉来煖香尤细,凤饼茶烹味自清。
莲漏敲残当落日,近郊归路野溪明。
从诗文中可知水月庵确是一座精蓝巨刹。它溪河环抱,绿影婆娑,莺飞草长,花满蹊径,寺内不时飘出凤饼茗香,上百位僧人悦耳的诵经声,伴随浑厚悠扬的暮鼓晨钟传到四野八方。院内古木参天,浓荫中高耸的殿宇、辉煌的楼阁显得庄严而静谧。试想一下,夜空中一弯新月如钩,一泓溪水如镜,华灯初上,宿鸟归林,伫立在高高的龙梢堤岸上,极目眺望,此时此刻的水月庵,就像一颗镶嵌在水中的璀璨明珠。它如此的美仑美奂,神而化之,人间难得啊!
水月庵令人遗憾地湮没于历史的风尘,但水月庵的传说仍在人们的记忆中活色生香。1985年秋,我邀请郭庄村几位上了年岁的人座谈记忆中的水月庵,资深居士、古木刻板《玉如意》的传承人陈芷兰老太太讲述了一段水月庵的风月故事。水月庵小和尚吾本与南门尼姑庙小尼姑慧巧两人相识、相知、相爱几十年,城里城外,魂牵梦绕。两人难得一见,见面都是互赠重复不变的礼物。吾本送一包上好的龙井茶,慧巧回赠一札凤饼,寓意龙凤呈祥。两人心心相印,却因各自身份特殊,有情人难成眷属,难免镜花水月之叹,各自整日敲着木鱼,守着青灯黄卷,苦熬岁月。后来,吾本当上了住持,凤饼茶烹的制作得到慧巧的传授,水月庵便大宗制作起来,凤饼成了供奉菩萨和招待贵宾的特色斋品。陈芷兰老太幼时吃过凤饼,那味道至今记忆犹新。她介绍说,凤饼用料很考究,馅儿有枣泥、果肉、杏仁、瓜子仁等,饼皮是用香油和面,用木模磕出来的,模子上雕刻凤凰,故名凤饼。做好上笼,底锅放茶叶蒸煮,香味四溢,可惜庙没了,想吃也难了。
其实,陈老太也不必遗憾,水月庵没了,凤饼茶烹的佳话还在世代相传。
编辑:麻花妹
初审:赵倩倩
终审:吴军
- 【泰州风俗】茅山会船 百舸争流2018-04-05
- 【泰州记忆】约!水城古巷 · 慢吧节2018-04-05
- 【文化资讯】渡江造船旧址之一老渔行2018-04-05
- 【古城乡韵】古城乡韵两则2018-04-05
- 【漫画百科】清明节是拿来嗨的,你哭什么!2018-04-04
- 【漫谈历史】一口气印度史(2)2018-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