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词: 猴年 2016 新年 两会
  • 泰州 阴转阵雨 23℃~17℃

台湾电影小百科

来源:百度百科编辑:百度百科2014-06-17 查看数0评论0

台湾电影指台湾地区人民在台湾设立公司制作、编、导、主演,以普通话发音之电影片。因台湾社会自由且富有创作力,因此能给予电影工作者良好的伸展舞台。不过因为种种因素,2006年台湾电影票房于台湾市占率仅1.62%,呈现衰退的现象。

台湾电影

台湾电影的特色,在于强调导演风格、注重台湾历史,并崇尚以电影做为宣传工 作。这种特色让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朱延平等导演,于国际影坛备受好评。但另一方面,因为此类型艺术电影娱乐性较差,于台湾并不叫座,反而依赖岛外票房来维持。

台湾导演

今台湾电影是以一群默默努力的电影工作者所支撑,也成为台湾电影的骄傲。

这些工作者,除了侯孝贤与杨德昌已在国际影坛建立作者导演的地位外,台湾出身的李安、马来西亚来台的侨生蔡明亮也已成为世界瞩目的台湾导演。李安的《推手》让所谓后新浪潮电影踏出成功的一步。其后的《喜宴》也获得台湾本地与国际的票房上成功。事实上,前往美国好莱坞发展的李安,今与侯孝贤仍成为台湾电影代名词之一。

其他导演

除了李安、侯孝贤外,蔡明亮则一反新导演普遍探索怀旧或历史记忆的题材,并将触角深入

台湾导演:侯孝贤都会男女生活中,其中,早其作品《青少年哪吒》观察都会青少年虚无而没出路的生命、得奖作品《爱情万岁》探触寂寞的都市男女互舔伤口、另外,几年后的作品如《河流》及《洞》更是赤裸描写黑暗都市的情景。相对的,蔡明亮电影虽给人一种现代寓言的感觉,但也因为十分灰涩难懂而曲高和寡。除此,其他在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新新导演,如陈国富、徐小明、王小棣、易智言、陈玉勋、林正盛、张作骥,以及独立制作的黄明川、赖声川等,也都有水平以上的作品出现。 台湾电影的历史进程,自台湾日治时期后期至台湾解严前,便一直为官营制片厂所主导的情形下发展。事实上,该阶段台湾电影的制作基本上也是以官营制片厂所拍摄的新闻片与政治宣传片之制作为主。直至今,台湾当局出资及主导的台湾电影辅导金仍是一个发掘台湾电影人才的重要方式。

今台湾有一批年轻纪录片导演。来自台湾社会各阶层的他们,其影片题材也五花八门。题材从探索严肃社会或政治议题到有的以自己或家人、朋友为拍摄对象皆有。其纪录片主轴,也从探索社会到探索个人的生活与问题。因为配合得当,整体成绩已渐受国际瞩目,并有不少的国际重要纪录片影展获奖纪录。另外也有如无米乐的叫好叫座影片。

困境突破

自1985年年起,台湾产量与发行量较多的如学甫、龙族、丽城、中影、上上、倍伦、新船、金壂、学者、龙祥…等各公司均因各种因素萎缩产量,其制片量一路下滑。不但如此,维系电影产业的上述几家公司,产业重心也移往如有线电视的影视产业。在产业无法支持下,惟剩台湾当局于文化维持的压力下,勉为其难出资维持。1998年,台湾电影生产不到20部,2001年1-10月间,仅达11部,至2006年,台湾电影于台湾市占率则仅1.62%。

就票房方面,以台北市首轮票房为例子,台湾电影的票房收入仅有163万元,占全部台北电影票房收入不到1%,比起美国好莱坞所占台北票房的95%以上相差甚远。因为台湾电影产量极低,票房惨澹,实已不足以支撑电影工业。因此有媒体业者认为“再多的影展奖项都无法遮掩台湾电影全面崩盘的事实。” 不过在另一方面,台湾电影也有新的发展。例如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即发下豪愿要投入电影业,并以电子业代工为概念,于2008年退休后拍100部以上的电影或电视剧。也有人认为,该做法是效法Sony进军好莱坞相同,在拥有极强大硬件整合力量之后,积极转进电影业,并谋取好莱坞600亿美金电影产业的代工数位商机。其中,初试啼声即为以台湾知名影评人焦雄屏主导的《白银帝国》。

《白银帝国》为台商郭台铭首度大幅投资的电影作品,于2007年上映。改编至《白银谷》,描写山西晋商的该部电影也是台湾知名影评人焦雄屏的首部导制作品,根据焦雄屏说法,她拍摄该影片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扭转近代中国对商人的偏颇感想。

《白银帝国》亦是少见的由海峡两岸合拍得高制作成本的商业电影,光是郭台铭所属鸿海集团就对该片投资5000万美金。另外,该电影的主要演员为香港电影演员郭富城及内地电影演员张铁林。而正因白银帝国的顺利开拍,有人认为郭台铭的加入,不但能于资本上挹注台湾电影,更能为台湾电影带来新想法与新视野。

政府的影响

台湾自日治时期后期至解严前,电影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官营制片厂所主导。当时台湾电影的制作基本上也是以官营制片厂(台湾电影公司、中央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制片厂)所拍摄的新闻片与政治宣传片之制作为主。

1962年,政府为促进本国电影事业的发展,由新闻局举办金马奖,颁发电影奖项鼓励优良国语影片及优秀电影工作者,也曾改由教育部文化局来主办,直到1991年,新闻局宣布决定将金马奖由官方全部转交给民间团体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主办。自1970年代以来,金马奖一直是华语电影界最受瞩目的电影盛会之一。官方的主导色彩在1980年代以后逐渐消退,但随着西方好莱坞影片的开放及风行,台湾的电影产业逐渐萎缩低迷。

近年来,由政府出资及主导的“电影辅导金”成为一个鼓励台湾电影产业及发掘台湾电影人才的重要方式;电影辅导金由行政院新闻局主管,其补助金额以“片”为单位,分为五百万元及八百万元两组。投入金额最少达十五部影片的一亿两千万元以上,其中,各项申请均有一定规范,例如五百万组目的乃鼓励第一次执导剧情长片新人导演。事实上,今台湾电影辅导金的设施,重点落实培育电影人才、促进影片制作能达一定品质和增加影片数量与素质,最后达到产业量能皆达的目标。

电影辅导金于2012年分为一般组、新人组及纪录片组,一般组最高可获二千万元(上限)之辅导金;新人组及纪录片组最高可获一千万元(上限)之辅导金;此外,电视电影可另外申请高画质补助,金额上限为三百万元。虽此电影辅导金带来许多批评,但若以“创作来活络台湾电影产业的角度”来看,仍多受肯定,事实上,许多人认为辅导金实为台湾文化的辅导架构。[1]

过去《电影法》中规定,中华民国国民在中华民国国内设立公司制作、编、导、主演,以本国语言发音之电影片为国产电影;而中华民国国民在国外制作、主演,并以本国语言发音之电影片为本国电影。现在的标准则改由行政院新闻局依照拍摄与制作地点、导演与主要演员,以及资金来源在一部电影中所占比例来认定。[2]

网友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