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抢鲜看】《拜师学“非遗”》之十 :水乡特色河蚌舞

  • 18-02-27 16:06:27
  • 来源:原创

相信不少老泰州人都对河蚌舞有印象。相传,河蚌舞流传于民国初年,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是苏中里下河水乡的特色民俗项目。今天,咱们的几位泰州公益慈善小天使就来和海陵区非遗项目——河蚌舞代表性传承人拜师学艺。

舞台上共有五名表演者。须发花白的老渔翁,不断地变换角度,撒出手中渔网,四名色彩鲜艳的“河蚌精”张开蚌壳,躲避跳跃。据介绍,河蚌舞一直是海陵区城东街道朱东村当地庙会的拳头节目,已成为海陵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陵区非遗项目河蚌舞代表性传承人沈茂楼介绍,早期的河蚌舞表演比较简单,一人扮蚌精,一人扮老翁。后来,表演者吸收了戏曲身段和跌打滚翻等技艺,加强了舞蹈的表现力。渔夫和河蚌每个动作都有生活依据,神态逼真。

海陵区非遗项目河蚌舞代表性传承人沈茂楼:特别是我们表演老渔翁的人,因为他取鱼已经四五十年的历史了,他的一举一动都贴近于生活,我看今天有四个蚌精嘛,这个里面还有比较风趣的,老翁戏河蚌,河蚌戏老翁。

看到台上的精彩表演,泰州公益慈善小天使们也按捺不住,决定上台一试身手。“小天使”郭彦廷试着扮演“渔翁”角色,本以为渔翁只有撒网、收网两个简单动作,没想到,里面的小窍门还真不少。

“蚌壳不平张,时时要拧腰”,这是蚌精动作最明显的特点,蚌壳张合之间,都要和渔夫配合好。

海陵区非遗项目河蚌舞代表性传承人王马宝介绍,除了身上的蚌壳,扮演蚌精时,步法也有讲究,一般都是四方步,身体也要跟着“随波逐流”。

经过师傅们的一番指点,“小天使”们也现学现卖,给现场观众表演了一段略显稚嫩的河蚌舞。

到今天为止,泰州公益慈善小天使《拜师学“非遗”》系列报道就结束了,在这十篇报道中,孩子们对这些非遗项目虽然只是初步了解,但传统技艺的魅力让他们收获很多。我们也希望这些非遗项目能够扎根现代生活,永远保持活力,创新发展地传承下去。

全媒体记者:戴祥翔


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