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来!央视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带您认识无畏进取的古镇黄桥
记录240个古村、古镇,解析传统文化基因,央视四套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第三季第33集播出:《黄桥镇——无畏进取》。
点击视频, 观看完整节目
黄桥镇
位于江苏省泰兴市,面海临江的古镇有着千里沃野,万亩良田。汉高祖时,吴王刘濞在此设立粮仓,取名“永丰里”,寓意粮食永远丰收;北宋年间因商兴镇,繁荣一时;明朝初年古镇改名为“黄桥”。历史上,苏北的粮食沿江而下,在这里中转;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云集,本地特产的腊肉火腿经由海运远销东南亚。丰饶的物产,富庶的土地常常引来外敌的觊觎。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在这里打响,为了守卫自己的家园,黄桥人舍身赴死,把英勇无畏的精神播撒在这片土地上。时至今日,古镇中依然保留着许多战争的遗迹,置身其中,仿佛可以回望那段金戈铁马的岁月……
1.黄桥镇人民公园
黄桥镇人民公园建于1952年,占地面积1.67公顷,四面环水,地理位置优越,是黄桥人逢年过节、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在公园里,有一块竖立了几百年的纪念碑,它表达了当地人对于抗击倭寇时期的英雄王良将军深深的敬意。在《记住乡愁》节目中,就为大家讲述了王良英勇抗敌的故事……
明嘉靖年间,江苏一带倭寇猖獗,时常骚扰沿海城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们苦不堪言。一次,狡猾的倭寇纠集大队人马发动偷袭,沿海守军猝不及防,节节败退,几天之内,数座城池接连被破。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驻守黄桥的王良将军临危受命,带领100多名将士前去侦察敌情,不料走出古镇不远便发现了倭寇主力。
当时,敌人数量众多,王良本可以率部悄悄地撤回镇内再图抵抗。但倭寇推进速度惊人,为了给镇里的守军赢得备战时间,王良率领众将士冲向敌军。由于兵力悬殊,寡不敌众,一阵激烈厮杀后,将士们接连倒下,王良也身中数刀,血染铠甲。但他知道,自己坚持得越久,黄桥的守备就越周全。面对潮水般涌向他的敌人,王良拼尽最后一丝力气,站直了身躯,再次发出冲锋的号令,他立起身大喊道:
“大丈夫生于天地之间,应当报国安民,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还,此吾之愿也。”
王良的牺牲为当地守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在大家的奋勇抵抗下,古镇得以保全。战争过后,黄桥百姓把王良的遗骸,连同其他牺牲的将士,一同葬在古镇的西侧,并立下一块
“勒石永遵”
碑,约定从今以后,这片28亩的土地将永远作为他们的祭田,不得挪作他用。血与火的战争洗礼,让英勇无畏成为黄桥的精神底蕴,滋养着这方水土,也育化着古镇里的人们。
2.朱履先故居
朱履先故居建于清代中期,现存房屋28间,占地面积1367.52平方米,建筑面积1186.82平方米。三间对厅,三间敞厅,九间堂屋,四间楼房,六间仓房,一间厨房,两间门房,均为砖木结构。朱履先在革命的征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记住乡愁》节目中,就曾为大家介绍过他的故事……
1911年,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驻扎在南京城外的清军第九镇举旗响应,揭竿而起,黄桥人朱履先被任命为前敌指挥官。当时,为了防止兵变,清政府早已有所防备,收缴了各地守军绝大部分弹药。起义时,朱履先率领的三个营,每一名士兵手中,只有三发子弹。面对南京雨花台上黑洞洞的炮口,朱履先没有犹豫,带领着将士们,与数量多达20个营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对决。
子弹打光了,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朱履先发动的多次冲锋都没有能够成功,第一次战斗宣告失败。面对强大的敌人,朱履先没有选择放弃。半个月后,他又组织起一支“白刃敢死队”,再一次向南京城的清军炮台发起进攻,经过十天的浴血奋战,最终,在一片枪林弹雨中,朱履先率军杀出了一条血路,夺取了中华门,攻下了南京城。
一个月后,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翻开了中国历史新的一页。为了表彰朱履先大无畏的精神,孙中山亲手为他的府邸题写了“中将府”三个大字。如今,这三个字仍然挂在黄桥镇朱履先的故居上,供后人瞻仰。
3.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始建于明朝,宗祠规模宏大,保存完好,被誉为“江北第一祠”。大厅气势恢弘,古朴庄严,为抬梁式构架。1940年黄桥战役时,这里成为新四军支前委员会,198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提到黄桥战役,就不得不说在那场战役中,黄桥百姓对前线的大力支援,跟着《记住乡愁》,一起回顾那段历史吧……
1940年,抗日战争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刻。民族危亡之际,新四军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渡江北上来到黄桥,并以此为据点,粉碎了日伪的两次报复性扫荡。就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不料却引起了当时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的猜忌。
当时,韩德勤纠集了30000兵力准备攻打黄桥,并把沿江船只全部清空, 7000名新四军战士,陷入了重重包围之中。在双方力量极其悬殊的危急关头,10000多名黄桥百姓全部站了出来,坚定地支援新四军。百姓们把他们平时不舍得吃的大米和白面,全部做成部队军粮,冒着枪林弹雨送上前线。
战斗持续了整整四天四夜。每天,黄桥百姓都要给战场上的数千名新四军战士运送烧饼,再冒着生命危险,把伤员从战场上运下。
无论白天黑夜,战火的硝烟中总能看见黄桥百姓的身影。赶制军鞋,侦察送信,挖掘战壕,他们竭尽自己所能支援前线。老百姓手中没有武器,但他们无畏进取的精神便是战士们奋勇杀敌的力量。如今,硝烟散去,但古镇人的这种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
黄桥是世界知名的小提琴之乡,人们在小提琴制作过程中遇上了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常常会来这里寻求帮助。有一次,小提琴制作师徐晓峰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
原来,有一位上海的顾客要求徐晓峰把两种不同造型、音色差异也很大的小提琴结合起来,以一种琴的造型展现另一种琴的音色。这样的做法放眼世界也找不到先例,但是徐晓峰却毅然接下了这个订单。
没有样板就查找资料,不懂外语的徐晓峰,硬是靠着手机翻译软件“啃”完了四五本外文专著。以往做琴,他都胸有成竹,这一次,情况却完全不同,他必须把提琴制作的每个环节都精确到极致,这样才能尽可能地减少犯错空间。就拿琴的面板来说,尺寸越多,对音色的把握也就越准。
为了做好琴,徐晓峰在一块音板上设计了700多个尺寸,意味着每平方厘米的厚度都不一样。光是面板就换了七块,一根音柱换了十几种材料,平时调试音柱只需一个小时,这根音柱却整整调试了一个星期。琴做好以后,徐晓峰请厂里的专业演奏师进行试音,然而拉出的音色却不是他想要的音质风格,这下,所有工作都要推倒重来,每一个部件似乎都成了疑点。琴做好了拆,拆了又重做,如此反复七八次,就连客户都过意不去了。可是徐晓峰并不理会这一切,仍然坚持埋头钻研。
一年时间,一位小提琴制作师平均能完成五到六把手工提琴,但那一年,徐晓峰却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一把琴上。当上海顾客拿到成品时,激动地告诉徐晓峰,这是他一辈子拉过的最好的琴。
在黄桥,像徐晓峰这样的技师还有很多,他们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永不停滞的创新精神为这座江北古镇奏响了更辉煌的乐章……
1.黄桥烧饼
“黄桥烧饼黄又黄,黄黄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军队要靠老百姓来帮,同志们呀吃个饱,多打胜仗多缴枪。” 提到“黄桥”两个字,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黄桥烧饼。当年,一首《黄桥烧饼歌》随着新四军的脚步走遍大江南北,而这一首歌也将黄桥人的豪情和无畏留在了岁月里。黄桥烧饼吸取了古代烧饼制作方法,保持了香甜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这一传统特色,已从一般的“擦酥饼”、“麻饼”、“脆烧饼”等普通品种,发展到葱油、肉松、鸡丁、香肠、白糖、桔饼、桂花、细沙等十多个不同馅的精美品种,是黄桥人非常喜爱的美食。
2.黄桥肉渣
来过黄桥的人都知道黄桥有两大特产,一是黄桥烧饼,二是黄桥肉渣。黄桥肉渣是以优质新鲜五花肉为原料,加入葱、姜、黄酒、盐、味精、五香粉等熬制,以脱脂方式精致加工的优质产品,香脆可口,深受当地人喜爱。
黄桥镇历史悠久,至今保留完好的明清建筑就有2000余间,东、南、西三片传统古街区,总面积近30公顷。游客来到黄桥镇,无论是舒适的酒店还是便捷的宾馆都是很不错的选择。
来源:央视
编辑:悦鸣
责编:戚翔
审核:季阳
- 省残运会|泰州健儿田径项目连夺4金2022-09-18
- 喜报|两位泰兴人荣获2022年“科学探索奖”2022-09-18
- 关注|央视聚焦兴化:智慧稻作技术 确保粮食丰收无忧2022-09-18
- 关注|我市五家庭入选第三届江苏省文明家庭2022-09-18
- 最新|盐泰锡常宜铁路有了最新消息!2022-09-18
- 人文|泰州记忆讲堂解读姜堰天目山历史文化2022-09-17